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蒙古秘史》中的女性文学形象分类 | 第14-24页 |
2.1 《蒙古秘史》中的母亲形象 | 第15-18页 |
2.1.1 感孕而生的阿阑豁阿 | 第15-16页 |
2.1.2 英雄母亲——诃额伦 | 第16-18页 |
2.1.3 贫民母亲——豁阿黑臣 | 第18页 |
2.2 《蒙古秘史》秘史妻子形象 | 第18-21页 |
2.2.1 生来能干的诃额伦夫人 | 第19页 |
2.2.2 “面上有光、目中有火”的孛儿帖 | 第19-20页 |
2.2.3 性格各异的下层女性 | 第20-21页 |
2.4 黄金家族中异族新娘 | 第21-24页 |
2.4.1 塔塔儿族的新娘——也速干妃、也遂妃 | 第22页 |
2.4.2 乃蛮部的古儿别速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蒙古秘史》中的女性文学形象特征 | 第24-34页 |
3.1 草原上的女性生命力象征 | 第24-29页 |
3.2 忠诚与自我间的矛盾与挣扎 | 第29-31页 |
3.2.1 对家庭氏族的忠诚 | 第30-31页 |
3.2.2 对草原价值观的忠诚 | 第31页 |
3.3 《蒙古秘史》女性隐逸的个体生命体验 | 第31-34页 |
第四章 《蒙古秘史》的女性文学形象特征成因简析 | 第34-44页 |
4.1 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影响 | 第34-37页 |
4.1.1 作为人类文明开端的母系氏族遗风 | 第34-36页 |
4.1.2 以英雄崇拜为特点的氏族社会 | 第36-37页 |
4.2 草原伦理道德中的女性认同 | 第37-40页 |
4.2.1 家庭道德规范中的《秘史》女性文学形象认同 | 第38-39页 |
4.2.2 《秘史》社会风俗习惯中的女性认同 | 第39-40页 |
4.3 草原文化中的女性生命 | 第40-44页 |
4.3.1 生态文化在女性文学形象中的显现 | 第40页 |
4.3.2 草原文化的活力因素在女性文学形象中的显现 | 第40-41页 |
4.3.3 草原文化生命意识影响下的女性文学形象 | 第41-44页 |
第五章 与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女性文学形象之比较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