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研究课题的缘起 | 第8-9页 |
二、 学术界的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三、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永乐大典·诸家诗目》的体例与诗集 | 第12-30页 |
第一节 《诸家诗目》的体例 | 第12-17页 |
一、 第一种体例:《文献通考》、陈振孙与晁公武的评价 | 第12-14页 |
二、 第二种体例:《文献通考》、晁公武或陈振孙的评价 | 第14-15页 |
三、 第三种体例:《文献通考》、序、跋和其他作家的评价 | 第15-17页 |
第二节 《诸家诗目》的诗集分类 | 第17-30页 |
一、 《诸家诗目》的别集 | 第17-27页 |
二、 《诸家诗目》的总集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永乐大典·诸家诗目》文献存疑价值 | 第30-49页 |
第一节 《诸家诗目》的抄录与《文献通考》的不同 | 第30-34页 |
一、 《诸家诗目一》的抄录与《文献通考》的不同 | 第30-31页 |
二、 《诸家诗目二》的抄录与《文献通考》的不同 | 第31-33页 |
三、 《诸家诗目三》的抄录和《文献通考》的不同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诸家诗目》的抄录与其他文本的不同 | 第34-43页 |
一、 《诸家诗目一》的抄录和其他文本的不同 | 第34-38页 |
二、 《诸家诗目二》的抄录和其他文本的不同 | 第38-41页 |
三、 《诸家诗目三》的抄录与其他文本的不同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抄录的差异 | 第43-45页 |
一、 脱了一个“也”字 | 第44页 |
二、 重复的词语会删去 | 第44页 |
三、 在选录中删去和诗人评论无关的词语 | 第44页 |
四、 玄与元、秘与祕、大与太互换 | 第44-45页 |
第四节 《诸家诗目》在文献学研究中的价值 | 第45-49页 |
一、 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 | 第45-46页 |
二、 了解学术的演变情况` | 第46-47页 |
三、 掌握古典文献的整理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永乐大典·诸家诗目》的唐诗观 | 第49-68页 |
第一节 唐人的唐诗观 | 第49-52页 |
一、 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唐诗观 | 第49-50页 |
二、 韩愈的唐诗观 | 第50-51页 |
三、 杜牧的唐诗观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宋人的唐诗观 | 第52-62页 |
一、 宋代作家的唐诗观 | 第52-57页 |
二、 宋代诗话中的唐诗观 | 第57-60页 |
三、 宋人在咏史诗所体现的唐诗观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元人的唐诗观 | 第62-68页 |
一、 王景初的唐诗观 | 第62-63页 |
二、 刘将孙的唐诗观 | 第63-65页 |
三、 黄溍的唐诗观 | 第65-67页 |
四、 赵孟頫的唐诗观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