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学习动机的学理分析 | 第15-25页 |
2.1 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 第15-17页 |
2.1.1 动机的概念和机能 | 第15页 |
2.1.2 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 第15-16页 |
2.1.3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 第16-17页 |
2.2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观点 | 第17-21页 |
2.2.1 强化理论 | 第18页 |
2.2.2 需要层次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成败归因理论 | 第19-20页 |
2.2.4 成就动机理论 | 第20页 |
2.2.5 自我效能理论 | 第20-21页 |
2.3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21-25页 |
2.3.1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 | 第21-22页 |
2.3.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3.3 学习动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及其成因 | 第25-33页 |
3.1 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制作思路、发放及回收情况 | 第25页 |
3.1.1 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制作思路 | 第25页 |
3.1.2 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 第25页 |
3.2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 | 第25-30页 |
3.2.1 大学生学习动机强度的总体变化趋势 | 第25-29页 |
3.2.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化 | 第29页 |
3.2.3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实性 | 第29-30页 |
3.2.4 大学生学习动机目标的模糊性 | 第30页 |
3.3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成因 | 第30-33页 |
3.3.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学校、家庭因素 | 第31-32页 |
3.3.3 个人自身原因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动机 | 第33-50页 |
4.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主要阵地 | 第33-36页 |
4.1.1 优化教学内容吸引大学生从认知到信仰 | 第33-34页 |
4.1.2 改进教学形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 第34页 |
4.1.3 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 | 第34-35页 |
4.1.4 教师贴近理解大学生当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 第35-36页 |
4.2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重要渠道 | 第36-39页 |
4.2.1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 第36-37页 |
4.2.2 开设大学生心理教育相关课程 | 第37页 |
4.2.3 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 第37-38页 |
4.2.4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并建立档案 | 第38-39页 |
4.3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39-42页 |
4.3.1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引领 | 第39-40页 |
4.3.2 根据学校特点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 第40页 |
4.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 第40-42页 |
4.3.4 完善校园文化机制建设 | 第42页 |
4.4 发挥家庭、社会的积极影响 | 第42-44页 |
4.4.1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发挥其先导作用 | 第42-43页 |
4.4.2 以社会教育为助推推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树立 | 第43-44页 |
4.5 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习动机理论的思考 | 第44-50页 |
4.5.1 坚持激励教育法正确运用激励手段 | 第44-46页 |
4.5.2 坚持鉴别法了解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 第46-47页 |
4.5.3 运用自我教育法培养大学生合理归因的习惯 | 第47页 |
4.5.4 运用实践锻炼法让大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 第47-48页 |
4.5.5 运用榜样教育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