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2.1 医疗保险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2.1.1 医疗保险需求理论 | 第14-15页 |
2.1.2 医疗保险中的“逆向选择” | 第15页 |
2.1.3 医疗保险中的“大数法则” | 第15-16页 |
2.2 卫生筹资公平性理论 | 第16-17页 |
2.3 公共财政理论 | 第17-20页 |
2.3.1 政府职能与公共财政 | 第17-18页 |
2.3.2 农村医疗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第18-20页 |
第3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及其运行现状 | 第20-23页 |
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 | 第21页 |
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主体 | 第21页 |
3.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性质 | 第21-22页 |
3.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 | 第22页 |
3.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层次 | 第22-23页 |
第4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问题分析 | 第23-28页 |
4.1 新农合筹资原则未得到真正贯彻 | 第23页 |
4.1.1 “平均原则”代替了“公平原则” | 第23页 |
4.1.2 “自愿”原则造成“逆向选择” | 第23页 |
4.2 新农合筹资渠道不畅通 | 第23-25页 |
4.2.1 集体扶持因地而异,扶持力度不稳定 | 第23-24页 |
4.2.2 政府作为主体的筹资责任不到位 | 第24页 |
4.2.3 农民个人筹资存在一定困难 | 第24-25页 |
4.3 新农合筹资水平设计不合理 | 第25-26页 |
4.3.1 筹资水平太低,很难充分发挥风险保护功能 | 第25页 |
4.3.2 筹资水平“一刀切”,不能满足农村人口不同层次医疗需求的需要 | 第25-26页 |
4.4 新农合筹资模式欠科学 | 第26-27页 |
4.4.1 筹资顺序不合理,诱发“垫资”和“套资”行为 | 第26页 |
4.4.2 现行筹资模式成本过高,筹资过程缺乏监管 | 第26-27页 |
4.5 新农合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27-28页 |
4.5.1 新农合统筹层次偏低 | 第27页 |
4.5.2 新农合法规制定滞后 | 第27页 |
4.5.3 新农合基金监控力度不够 | 第27-28页 |
第5章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筹资机制的启示 | 第28-33页 |
5.1 国外的农村医疗保障机制解析 | 第28-30页 |
5.1.1 国家医疗保障模式 | 第28页 |
5.1.2 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 第28-29页 |
5.1.3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 第29-30页 |
5.1.4 社区合作医疗保障机制 | 第30页 |
5.2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筹资机制的启示 | 第30-33页 |
5.2.1 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立法 | 第30-31页 |
5.2.2 政府应加大对新农合的支持力度 | 第31页 |
5.2.3 多渠道筹集资金 | 第31-32页 |
5.2.4 扩大参保范围 | 第32页 |
5.2.5 加强基金的监管 | 第32-33页 |
第6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改善建议 | 第33-42页 |
6.1 优化筹资原则 | 第33-34页 |
6.1.1 提高筹资的公平性 | 第33页 |
6.1.2 筹资原则由自愿性变为强制性 | 第33-34页 |
6.2 拓宽筹资渠道 | 第34-35页 |
6.2.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 第34页 |
6.2.2 充分利用现有的集体经济 | 第34-35页 |
6.2.3 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 | 第35页 |
6.2.4 巩固个人缴费机制 | 第35页 |
6.3 提高筹资水平 | 第35-36页 |
6.3.1 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 | 第35-36页 |
6.3.2 筹资水平应具有层次性 | 第36页 |
6.4 创新筹资模式 | 第36-37页 |
6.4.1 对农民的筹资方式进行创新 | 第36-37页 |
6.4.2 对原有的筹资顺序进行改变 | 第37页 |
6.5 建立筹资引导机制 | 第37-38页 |
6.5.1 加强国民健康教育,增强风险防范和互助共济意识 | 第37页 |
6.5.2 加大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 | 第37-38页 |
6.6 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 | 第38-39页 |
6.6.1 科学设计报销程序 | 第38页 |
6.6.2 科学制定补偿结构 | 第38-39页 |
6.7 完善配套措施 | 第39-42页 |
6.7.1 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制化建设的融资机制 | 第39页 |
6.7.2 提高统筹层次 | 第39页 |
6.7.3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节基金 | 第39-40页 |
6.7.4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 第40-41页 |
6.7.5 建立筹资监督机制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