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章背景及叙述结构 | 第10-16页 |
1.1 理论背景——庞德社会学法理学与文明类型 | 第10-13页 |
1.1.1 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社会学法理学 | 第10-11页 |
1.1.2 文明的类型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逻辑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庞德法律文明观的梳理与重构 | 第16-43页 |
2.1 庞德法律文明观的理论渊源 | 第16-17页 |
2.2 庞德法律文明观的基本观点 | 第17-19页 |
2.3 庞德法律文明观的三条线索 | 第19-20页 |
2.4 社会组织形式——从血亲组织到现代国家 | 第20-24页 |
2.4.1 血亲组织 | 第20-21页 |
2.4.2 宗教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21-22页 |
2.4.3 宗教组织的衰落与现代国家的兴起 | 第22-24页 |
2.5 法律的“理想要素”——从道德的理想图景到法律的理想图景 | 第24-35页 |
2.5.1 道德文明下的法律理想要素 | 第27-28页 |
2.5.2 宗教文明下的法律理想要素 | 第28-31页 |
2.5.3 法律文明下法律理想要素的变化 | 第31-35页 |
2.6 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通过道德的社会控制到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 第35-43页 |
2.6.1 通过道德的社会控制 | 第37页 |
2.6.2 通过宗教的社会控制 | 第37-39页 |
2.6.3 宗教文明下的法律体系 | 第39-40页 |
2.6.4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庞德法律文明观的反思 | 第43-51页 |
3.1 庞德法律文明观对理解社会学法理学的意义 | 第43-45页 |
3.1.1 文明为法律设定先决条件 | 第43-44页 |
3.1.2 文明是划分利益的前提和目的 | 第44-45页 |
3.2 阐释法律文明的三种理论之比较 | 第45-51页 |
3.2.1 庞德——社会工程理论 | 第45-46页 |
3.2.2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 第46-48页 |
3.2.3 马克斯·韦伯——“祛魅”视野下的法理型统治 | 第48-49页 |
3.2.4 三种理论的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