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本主崇拜的起源研究 | 第12页 |
(二)本主崇拜的功能研究 | 第12-13页 |
(三)本主崇拜的信众组织研究 | 第13页 |
(四)本主崇拜的仪式研究 | 第13-14页 |
(五)本主崇拜的传说研究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马久邑村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二)上阳溪村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村落介绍 | 第17-23页 |
一、两村的自然和地理 | 第17-18页 |
(一)大理市银桥镇马久邑村自然和地理位置 | 第17页 |
(二)大理市湾桥镇上阳溪村自然和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二、两村的社会和经济生产 | 第18-20页 |
(一)马久邑村 | 第18-19页 |
(二)上阳溪村 | 第19-20页 |
三、两村的历史和文化 | 第20-23页 |
(一)马久邑村的历史和文化 | 第20-21页 |
(二)上阳溪村的历史和文化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借神仪式 | 第23-46页 |
一、借神仪式的神和人 | 第26-35页 |
(一)参与仪式的人和神 | 第26-34页 |
(二)不参与仪式的神和人 | 第34-35页 |
二、仪式举行的时间和路线 | 第35-38页 |
(一)仪式举行的时间 | 第35-36页 |
(二)借神仪式的路线和方式 | 第36-38页 |
三、借神仪式前的准备 | 第38-40页 |
(一)上阳溪村的准备工作 | 第38-40页 |
(二)马久邑村的准备工作 | 第40页 |
四、借神仪式的过程 | 第40-45页 |
(一)五月初五马久邑接本主段宗牓仪式 | 第40-42页 |
(二)六月初六马久邑村送本主段宗牓仪式 | 第42-45页 |
五、仪式完成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两村借神仪式解读 | 第46-59页 |
一、两村借神传说及其异文的叙事意义分析 | 第46-55页 |
(一)早期接本主仪式产生的传说概述 | 第46-50页 |
(二)两村落接本主仪式传说的发展和演变 | 第50-51页 |
(三)接本主仪式传说的解读 | 第51-55页 |
二、仪式中的行为叙事 | 第55-59页 |
(一)作为传说行为叙事的借神仪式 | 第55-56页 |
(二)传说行为叙事在借神仪式中的表现 | 第56-59页 |
第四章 借神仪式和村落关系 | 第59-73页 |
一、借神仪式的产生和村落的关系 | 第59-66页 |
(一)凤上中村的形成 | 第59-62页 |
(二)凤上中村信奉段宗榜的缘由 | 第62-66页 |
二、本主信仰的变化和村落生活的变动 | 第66-73页 |
(一)家族祭祀演变为村落祭祀的过程 | 第66-67页 |
(二)村落发展期本主信仰的变化及给村落带来的新变化 | 第67-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