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灵运佛学思想及其文学精神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章 谢灵运与佛学思想的传播 | 第19-35页 |
一、东晋十六国佛学传播路线及其原因 | 第19-23页 |
(一) 东晋十六国佛学传播的三大路线 | 第19-21页 |
(二) 东晋十六国社会时代特征-佛学兴盛的原因 | 第21-23页 |
二、谢灵运生平及文学创作分期 | 第23-35页 |
(一) 谢灵运生平 | 第23-27页 |
(二) 谢灵运文学创作分期 | 第27-35页 |
第二章 谢灵运的佛学思想 | 第35-45页 |
一、南方佛教对其永嘉、始宁、临川创作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一) 江东禅法对谢灵运创作的影响 | 第35页 |
(二) 南方涅槃佛性论对谢灵运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谢灵运诗文中作品的佛学思想 | 第36-45页 |
(一) 谢灵运佛学中涅槃佛性思想 | 第36-40页 |
(二) 谢灵运佛学中的般若空观思想 | 第40-42页 |
(三) 谢灵运佛学中的净土思想 | 第42-45页 |
第三章 谢灵运的文学精神 | 第45-70页 |
一、谢灵运文学精神之真 | 第45-48页 |
(一) 谢灵运文学之蕴真 | 第45-47页 |
(二) 谢灵运文学精神之传真 | 第47-48页 |
二、谢灵运文学精神之善 | 第48-52页 |
(一) 谢灵运文学之妙善 | 第48-49页 |
(二) 谢灵运文学之颂善 | 第49-52页 |
三、谢灵运文学精神之美 | 第52-62页 |
(一) 结构之美 | 第52-55页 |
(二) 意象之美 | 第55-57页 |
(三) 心性之美 | 第57-62页 |
四、谢灵运文学精神之慧 | 第62-70页 |
(一) 周易的智慧 | 第62-65页 |
(二) 佛家智慧 | 第65-66页 |
(三) 老庄的智慧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