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2页 |
1.2.1 课题的来源 | 第9-10页 |
1.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2-18页 |
1.3.1 润滑技术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2-13页 |
1.3.2 烧结机集中润滑技术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3-17页 |
1.3.3 电液比例控制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2 润滑工艺分析及润滑油流量模型 | 第20-34页 |
2.1 烧结机润滑工艺分析 | 第20-21页 |
2.2 润滑油对润滑控制的影响 | 第21-24页 |
2.2.1 润滑剂的组成 | 第21-22页 |
2.2.2 润滑剂的作用 | 第22页 |
2.2.3 润滑剂在管道中的流动 | 第22-23页 |
2.2.4 最佳润滑油流量 | 第23-24页 |
2.3 润滑油流量控制模型 | 第24-32页 |
2.3.1 电液比例溢流阀先导阀的数学模型 | 第25-27页 |
2.3.2 电液比例溢流阀主阀的数学模型 | 第27-31页 |
2.3.3 管道的数学模型 | 第31页 |
2.3.4 智能润滑油流量控制模型 | 第31-32页 |
2.4 智能润滑系统润滑油流量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烧结机润滑油流量控制算法研究 | 第34-44页 |
3.1 常规PID算法对流量控制效果分析 | 第34-36页 |
3.1.1 润滑油流量PID控制算法的原理 | 第34-35页 |
3.1.2 PID控制算法对润滑油流量控制效果分析 | 第35-36页 |
3.2 内模控制算法对流量控制效果分析 | 第36-39页 |
3.2.1 流量内模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36-38页 |
3.2.2 内模控制算法对润滑油流量控制的效果分析 | 第38-39页 |
3.3 润滑系统流量内模控制器的设计 | 第39-42页 |
3.3.1 流量内模控制滤波器的设计 | 第40页 |
3.3.2 流量控制系统内模控制器的设计 | 第40-42页 |
3.4 润滑系统流量内模控制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 | 第42-43页 |
3.4.1 内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42页 |
3.4.2 内模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分析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烧结机润滑油流量控制系统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4-50页 |
4.1 仿真的环境的介绍 | 第44页 |
4.2 润滑系统润滑油流量控制模型 | 第44-45页 |
4.3 流量控制常规PID控制器与IMC控制器仿真比较 | 第45-47页 |
4.4 存在干扰时的仿真与分析 | 第47-48页 |
4.5 模型失配时的仿真与分析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烧结机润滑油流量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50-60页 |
5.1 烧结机润滑油流量控制系统硬件实现 | 第51-53页 |
5.1.1 烧结机润滑油流量控制系统硬件架构 | 第51-52页 |
5.1.2 烧结机润滑油流量控制系统硬件通信 | 第52-53页 |
5.2 烧结机润滑油流量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53-59页 |
5.2.1 流量控制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 第53-54页 |
5.2.2 流量控制系统软件功能与流程 | 第54-56页 |
5.2.3 烧结机润滑流量监控界面 | 第56-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