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引言 | 第9-24页 |
1 管角螺的生物学特性与其近期研究成果 | 第9-11页 |
2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意义 | 第11-16页 |
3 微卫星标记 | 第16-22页 |
4 本实验创新之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 管角螺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 第24-3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1.2 主要的实验试剂溶液,实验仪器 | 第24-26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1.2.2 溶液配方 | 第24-25页 |
1.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1.2.4 引物合成 | 第26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1.3.1 样品 DNA 的提取 | 第26页 |
1.3.2 微卫星 PCR | 第26-27页 |
1.3.3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检测 | 第27页 |
1.3.4 PCR 产物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检测 | 第27-28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1.5 实验结果 | 第28-33页 |
1.5.1 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 第28-31页 |
1.5.2 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的遗传特性分析 | 第31-33页 |
1.6 小结讨论 | 第33-35页 |
2 五个管角螺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2.2.1 种群遗传变异潜力分析 | 第35-36页 |
2.2.2 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及系统聚类 | 第36-38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2.3.1 种群的遗传变异性 | 第38页 |
2.3.2 种群的遗传距离及系统聚类 | 第38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8-48页 |
2.4.1 五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 | 第38-41页 |
2.4.2 群体遗传潜力分析 | 第41-44页 |
2.4.3 16S rRNA 基因部分序列的特征与聚类分析 | 第44-48页 |
2.5 小结讨论 | 第48-49页 |
3 全文总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