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心理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导言第8-11页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辨析第11-16页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有效性第11-13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第11-12页
  二、有效性的概念第12-13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概念第13页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第13-15页
  一、在内容上面临的挑战第13-14页
  二、在方法上面临的挑战第14页
  三、在形式上面临的挑战第14-15页
 第三节 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依据第15-16页
第二章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欠缺的实证分析第16-27页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况第16-17页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欠缺的具体表现第17-27页
  一、学习效果的满意度不高第17-18页
  二、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大第18-20页
  三、自我认识不足第20-21页
  四、正确归因能力较弱第21页
  五、心理健康意识较弱第21-23页
  六、出现心理问题时,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意识较弱第23-24页
  七、在完善人格方面仍有缺陷第24-25页
  八、婚恋观念还未完全成熟第25-27页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已借鉴的心理学理论第27-31页
 第一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27-28页
 第二节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第28-29页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第28页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第28-29页
 第三节 个体差异理论第29-31页
  一、个体差异的概念第29-30页
  二、个体差异的研究发展第30-31页
第四章 运用心理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第31-41页
 第一节 运用情绪体验理论改造大学生的世界观第31-33页
  一、阿诺德的情绪理论第31页
  二、沙赫特的情绪理论第31-32页
  三、拉扎勒斯的情绪理论第32页
  四、情绪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第32-33页
 第二节 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大学生提高正确归因能力第33-35页
  一、内部与外部归因理论第33页
  二、三维度归因理论第33-34页
  三、归因偏差理论第34页
  四、归因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第34-35页
 第三节 运用情感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第35-36页
  一、情感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联第35页
  二、运用情感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第35-36页
 第四节 运用防御机制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第36-37页
  一、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第36-37页
  二、防御机制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第37页
 第五节 运用亲密关系的理论改造大学生的婚恋观第37-39页
  一、建立良好亲密关系的主要内容第37-38页
  二、学习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第38-39页
 第六节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第39-41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第39页
  二、丰富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第39-41页
第五章 运用心理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保障措施第41-48页
 第一节 建设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第41-44页
  一、辅导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第41-42页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第42-43页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导师以及任课教师间的合作第43-44页
 第二节 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第44-46页
  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第44页
  二、从实际中出发,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第44-45页
  三、积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第45-46页
 第三节 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学知识的培训第46-48页
结束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后记第51-5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2-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解雇事由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