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1-14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2.3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14-23页 |
2.1 技术创新概述 | 第14-15页 |
2.2 技术创新模式概念 | 第15-18页 |
2.2.1 技术创新模式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2 技术创新模式分类 | 第16页 |
2.2.3 依据技术创新来源的技术创新模式分类 | 第16-18页 |
2.3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概述 | 第18-19页 |
2.4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5 技术创新模式识别 | 第20-21页 |
2.6 技术创新绩效 | 第21-22页 |
2.7 文献评述 | 第22-23页 |
第3章 企业选择最优技术创新模式的原理 | 第23-28页 |
3.1 技术创新绩效函数 | 第23-24页 |
3.2 创新要素分类及创新要素强度 | 第24-25页 |
3.2.1 创新要素分类 | 第24页 |
3.2.2 创新要素强度 | 第24-25页 |
3.3 小方体内样本企业对最优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 第25-26页 |
3.4 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模型构建 | 第26-28页 |
第4章 川酒产业企业创新要素、创新绩效评价 | 第28-36页 |
4.1 川酒产业技术创新背景 | 第28-31页 |
4.1.1 川酒产业发展概述 | 第28-30页 |
4.1.2 白酒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 第30-31页 |
4.2 企业创新动力(X)评价 | 第31-32页 |
4.2.1 创新动力定义及衡量研究 | 第31-32页 |
4.2.2 川酒企业创新动力评价 | 第32页 |
4.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Y)评价 | 第32-33页 |
4.3.1 技术创新能力定义及衡量研究 | 第32-33页 |
4.3.2 川酒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 第33页 |
4.4 企业创新管理能力(Z)评价 | 第33-35页 |
4.4.1 创新管理能力定义及衡量研究 | 第33-34页 |
4.4.2 川酒企业创新管理能力评价 | 第34-35页 |
4.5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W)评价 | 第35-36页 |
4.5.1 技术创新绩效衡量研究 | 第35页 |
4.5.2 川酒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 第35-36页 |
第5章 白酒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识别 | 第36-41页 |
5.1 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模式间的内在联系 | 第36页 |
5.2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识别 | 第36-41页 |
5.2.1 模糊评价的一般步骤 | 第36-38页 |
5.2.2 模糊评价的应用举例 | 第38-40页 |
5.2.3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技术创新模式识别 | 第40-41页 |
第6章 川酒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构建与应用 | 第41-49页 |
6.1 数据收集 | 第41页 |
6.2 数据处理 | 第41-45页 |
6.2.1 数据标准化 | 第41页 |
6.2.2 模型变量X、Y、Z、W评价值与创新要素强度计算 | 第41-44页 |
6.2.3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类别Fi识别 | 第44-45页 |
6.3 川酒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构建 | 第45-47页 |
6.3.1 样本分布 | 第45-46页 |
6.3.2 各小方体内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的求取 | 第46-47页 |
6.3.3 川酒产业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模型构建 | 第47页 |
6.4 川酒产业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模型应用举例 | 第47-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1:研究问卷 | 第58-61页 |
附录2:专家调查表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