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多功能纳米复合物用于肿瘤可视化联合治疗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1 前言第11页
    1.2 光热治疗第11-18页
        1.2.1 无机光热治疗剂第12-14页
        1.2.2 有机光热治疗剂第14-18页
    1.3 光动力治疗第18-19页
    1.4 联合治疗第19-21页
        1.4.1 光热治疗与化学治疗联合第20页
        1.4.2 光动力治疗与化学治疗联合第20页
        1.4.3 光热治疗与光动力治疗联合第20-21页
    1.5 多模态成像介导的可视化治疗第21页
    1.6 选题意义和设计思路第21-25页
第2章 银@聚苯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第25-37页
    2.1 试剂与仪器第25-26页
        2.1.1 试剂第25页
        2.1.2 仪器第25-26页
    2.2 银纳米粒(AgNPs)的制备与表征第26-27页
        2.2.1 溶液的配置第26页
        2.2.2 还原法制备AgNPs第26-27页
        2.2.3 AgNPs的表征第27页
    2.3 聚苯胺纳米粒(PANI)的制备与表征第27-29页
        2.3.1 溶液的配置第27-28页
        2.3.2 PANI的制备第28页
        2.3.3 PANI的表征第28-29页
    2.4 银@聚苯胺纳米复合物(Ag@PANI)的制备与表征第29-30页
        2.4.1 溶液的配置第29页
        2.4.2 Ag@PANI的制备第29页
        2.4.3 Ag@PANI的表征第29-30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30-37页
        2.5.1 UV-vis分光光度法第31页
        2.5.2 FT-IR分光光度法第31-32页
        2.5.3 Raman光谱分析第32-33页
        2.5.4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3-34页
        2.5.5 粒径与Zeta电势第34-35页
        2.5.6 光热效应第35-37页
第3章 吲哚菁绿-银@聚苯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第37-49页
    3.1 试剂与仪器第37-38页
        3.1.1 试剂第37页
        3.1.2 仪器第37-38页
    3.2 吲哚菁绿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8-39页
        3.2.1 ICG检测波长的选择第38页
        3.2.2 ICG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8页
        3.2.3 精密度实验第38-39页
        3.2.4 回收率实验第39页
    3.3 ICG-Ag@PANI的制备第39页
    3.4 ICG-Ag@PANI的表征第39-41页
        3.4.1 UV-vis分光光度法第39页
        3.4.2 荧光分光光度法第39页
        3.4.3 TEM、粒径和Zeta电势第39-40页
        3.4.4 载药能力考察第40页
        3.4.5 稳定性第40页
        3.4.6 光热效应第40-41页
        3.4.7 单线态氧(1O2)检测第41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41-49页
        3.5.1 ICG分析方法的建立第41-42页
        3.5.2 UV-vis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第42-43页
        3.5.3 TEM、粒径和Zeta电势第43-44页
        3.5.4 载药能力第44-45页
        3.5.5 稳定性第45-46页
        3.5.6 光热效应第46-47页
        3.5.7 单线态氧(1O2)检测第47-49页
第4章 吲哚菁绿-银@聚苯胺纳米复合物的体外细胞实验研究第49-61页
    4.1 试剂与仪器第49-50页
        4.1.1 试剂第49-50页
        4.1.2 仪器第50页
    4.2 细胞培养第50页
    4.3 细胞摄取研究第50-51页
    4.4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第51-52页
    4.5 细胞毒性研究第52-53页
        4.5.1 MTT法第52页
        4.5.2 流式细胞术第52-53页
        4.5.3 Calcein-AM/PI双染法第53页
    4.6 结果与讨论第53-61页
        4.6.1 细胞摄取研究第53-54页
        4.6.2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第54-57页
        4.6.3 细胞毒性研究第57-61页
第5章 吲哚菁绿-银@聚苯胺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第61-71页
    5.1 试剂与仪器第61-62页
        5.1.1 试剂第61-62页
        5.1.2 仪器第62页
    5.2 动物肿瘤模型建立第62-63页
    5.3 活体的多模态成像第63页
        5.3.1 近红外荧光成像第63页
        5.3.2 光声成像第63页
        5.3.3 红外热成像第63页
    5.4 体内活性氧检测第63-64页
    5.5 PTT/PDT联合抗肿瘤效果第64页
    5.6 体内长期毒性第64页
    5.7 结果与讨论第64-71页
        5.7.1 活体的多模态成像第64-67页
        5.7.2 体内活性氧检测第67-68页
        5.7.3 PTT/PDT联合抗肿瘤效果第68-69页
        5.7.4 体内长期毒性第69-7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主要结论第71-72页
    6.2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糖偶联水溶性CA-4类抗癌药的设计与合成
下一篇:不对称催化氯环化合成手性1,4-二氢-2H-3,1-苯并恶嗪-2-酮类化合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