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25页 |
| ·林可霉素概述 | 第9-11页 |
| ·林可霉素的结构 | 第9-10页 |
| ·林可霉素的应用及抑菌机理 | 第10-11页 |
| ·林可霉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1-12页 |
| ·丙基脯氨酸(PPL)的合成 | 第11-12页 |
| ·甲硫林可胺(MTL)的合成 | 第12页 |
| ·丙基脯氨酸、甲硫林可胺的缩合和最后修饰 | 第12页 |
| ·林可霉素生物合成重要酶系 | 第12-14页 |
| ·磷酸果糖激酶(PFK) | 第12页 |
|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 | 第12-13页 |
| ·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酶(DAHP S) | 第13页 |
| ·酪氨酸酶(tyrosinase) | 第13-14页 |
| ·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 | 第14页 |
| ·林可霉素发酵调控研究 | 第14-18页 |
| ·微生物的代谢体系 | 第14-15页 |
| ·葡萄糖 | 第15页 |
| ·NH_4~+ | 第15-16页 |
| ·磷酸盐 | 第16-17页 |
| ·前体物质 | 第17页 |
| ·溶氧与搅拌 | 第17页 |
| ·pH | 第17-18页 |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18页 |
| ·林可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18-22页 |
| ·自然选育 | 第18页 |
| ·诱变育种 | 第18-21页 |
| ·突变株的筛选 | 第21-22页 |
| ·有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2-23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3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菌种 | 第25页 |
| ·试剂 | 第25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 ·培养基配方 | 第26页 |
| ·培养方法 | 第26-27页 |
| ·林肯霉素的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 ·生物效价法 | 第27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7-29页 |
| 第3章 培养基优化及机理研究 | 第29-45页 |
| ·引言 | 第29-31页 |
|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第31-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第4章 诱变育种 | 第45-56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第45-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第5章 三甲胺对林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影 | 第56-59页 |
| ·前言 | 第56-57页 |
|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57页 |
| ·三甲胺的添加对林肯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总结 | 第59页 |
| ·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