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2,3-丁二醇的理化性质和用途 | 第9-10页 |
| ·2,3-丁二醇的理化性质 | 第9页 |
| ·2,3-丁二醇的用途 | 第9-10页 |
| ·2,3-丁二醇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 第10-16页 |
| ·2,3-丁二醇生产菌种 | 第10-11页 |
| ·2,3-丁二醇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2,3-丁二醇的发酵机理 | 第12-13页 |
| ·2,3-丁二醇发酵方式 | 第13-16页 |
| ·微生物生物质循环利用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6页 |
| ·循环利用微生物活菌体的现状 | 第16页 |
| ·细胞破碎法循环利用微生物生物质的现状 | 第16页 |
| ·循环利用微生物生物质合成2,3-丁二醇的意义 | 第16-18页 |
| ·2,3-丁二醇的供需现状 | 第17页 |
| ·循环利用微生物生物质合成2,3-丁二醇的长远利益 | 第17-18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 ·菌种 | 第19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9-20页 |
|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 ·常用试剂 | 第20页 |
| ·培养基 | 第20-21页 |
| ·斜面培养基(g/L) | 第20页 |
| ·种子培养基(g/L) | 第20页 |
| ·基础发酵培养基(g/L) | 第20页 |
| ·摇瓶优化发酵培养基(g/L) | 第20页 |
| ·溶菌液用作氮源的优化发酵培养基(g/L) | 第20页 |
| ·补料培养基(g/L) | 第20-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7页 |
| ·摇瓶培养方法 | 第21页 |
| ·发酵罐培养方法 | 第21页 |
| ·菌体浓度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 ·糖浓度测定方法 | 第22页 |
| ·产物测定方法 | 第22-24页 |
| ·循环利用活菌体的方法 | 第24页 |
| ·溶菌液的制备方法 | 第24-25页 |
| ·溶菌液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25-27页 |
| 第3章 循环利用粘质沙雷氏菌活菌体发酵合成2,3-丁二醇的研究 | 第27-43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41页 |
| ·回收菌体最适发酵时间的研究 | 第27-29页 |
| ·回收发酵末期菌体添加到下一批培养中添加时间的研究 | 第29页 |
| ·回收发酵末期菌体添加到下一批培养中添加菌量的研究 | 第29-31页 |
| ·回收菌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1-39页 |
| ·回收菌体发酵工艺3.7L生物反应器的放大实验 | 第39-40页 |
| ·多次回收发酵末期菌体发酵实验的研究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细胞破碎法循环利用微生物生物质的研究 | 第43-53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 ·溶菌液作为氮源的分批发酵实验 | 第43-44页 |
| ·溶菌液作为氮源的分批补料发酵实验 | 第44-45页 |
| ·酵母粉和溶菌液不同配比作为氮源实验 | 第45-47页 |
| ·溶菌液作为氮源发酵工艺的放大实验 | 第47-48页 |
| ·溶菌液替代氮源和无机盐发酵实验的研究 | 第48-51页 |
| ·溶菌液作为氮源多次回收实验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 ·总结 | 第53页 |
| ·回收粘质沙雷氏菌活菌体 | 第53页 |
| ·将菌体细胞破碎制成溶菌液用作氮源 | 第53页 |
|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