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综合运输论文--城市交通运输论文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并线决策问题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第14-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研究的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2章 基于并线问题的相关概述第18-30页
    2.1 并线决策问题的研究范围第18-20页
        2.1.1 并线决策问题的内涵第18-19页
        2.1.2 传统的并线决策问题解决方法第19-20页
    2.2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并线关系定义第20-23页
        2.2.1 并线线路的范围确定第20-22页
        2.2.2 并线线路的几何描述第22-23页
    2.3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经济对比第23-29页
        2.3.1 功能定位分析第24-26页
        2.3.2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特征对比第26-27页
        2.3.3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经济特征对比第27-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并线决策影响因素分析第30-41页
    3.1 基于出行者社会人口特征的并线决策影响因素分析第30-34页
        3.1.1 基于需求的并线决策影响因素描述第30-32页
        3.1.2 影响并线公交方式选择的个人社会人口属性因素第32-34页
    3.3 基于出行特征差异的并线决策影响因素分析第34-36页
        3.3.1 出行特征差异对并线决策影响问题的描述第34页
        3.3.2 影响并线公交方式选择的出行影响因素第34-36页
    3.4 基于OD点位置差异的并线决策影响因素分析第36-39页
        3.4.1 OD点分类的依据第36-37页
        3.4.2 OD点分类的结果第37-39页
    3.5 综合交通调查第39-40页
        3.5.1 RP调查第39页
        3.5.2 SP调查第39页
        3.5.3 调查内容制定第39-40页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并线决策问题模型建立第41-57页
    4.1 并线决策问题解决思路第41-43页
        4.1.1 概述第41-42页
        4.1.2 并线决策问题解决流程第42-43页
    4.2 并线决策模型理论基础介绍第43-47页
        4.2.1 客流转移理论第43页
        4.2.2 非集计模型简介第43-44页
        4.2.3 随机效用理论第44-46页
        4.2.4 MNL-Logit模型的一般形式第46-47页
    4.3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并线决策模型建立第47-48页
        4.3.1 建模前提第47页
        4.3.2 模型的建立第47-48页
    4.4 效用函数的建立第48-56页
        4.4.1 特征变量及参数设置第48-51页
        4.4.2 基于OD分类的出行时间函数建立第51-53页
        4.4.3 参数标定第53-54页
        4.4.4 参数检验第54-56页
    4.5 转移概率的集计和决策结果的制定第56页
    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成都公交16路和轨道交通1号线并线问题决策第57-69页
    5.1 案例现状介绍和调查情况说明第57-58页
        5.1.1 成都并线走廊公交情况简介第57-58页
        5.1.2 调查数据说明第58页
    5.2 并线决策模型的建立第58-63页
        5.2.1 特性变量选择及对应参数设定第58-60页
        5.2.2 建立效用函数并构建模型第60-61页
        5.2.3 模型标定与检验第61-63页
    5.3 模型结果分析第63-68页
        5.3.0 转移概率的集计第63-64页
        5.3.1 时间和费用的敏感度分析第64-65页
        5.3.2 决策结果检验第65-68页
    5.4 小结第68-69页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结论第69-70页
    研究展望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城市单向交通组织优化模型构建与求解算法研究
下一篇:侧面帘式安全气囊的仿真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