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土、砖、石、竹、木结构论文--土结构论文

现代夯土结构民居振动台试验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5页
        1.1.1 夯土结构民居概述第10-13页
        1.1.2 现代夯土结构民居概述第13-14页
        1.1.3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20页
2 夯土民居结构性能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第20-40页
    2.1 夯土材料的选择与优化第20-27页
        2.1.1 夯土材料科学选择与优化配比的重要性第20-21页
        2.1.2 夯土材料的力学试验与配比优化第21-27页
    2.2 夯筑工艺的改良与优化第27-31页
        2.2.1 夯筑机具的改良第27-29页
        2.2.2 夯筑技巧与质量控制第29-30页
        2.2.3 夯筑工艺的实践应用研究第30-31页
    2.3 夯土结构民居设计方法的改良第31-38页
        2.3.1 夯土房屋设计的总体要求第31-32页
        2.3.2 基础设计第32页
        2.3.3 墙体设计第32-33页
        2.3.4 屋面设计第33页
        2.3.5 夯土房屋其他部位的设计第33-34页
        2.3.6 抗震构造措施第34-36页
        2.3.7 现代夯土结构民居施工工艺第36-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3 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第40-82页
    3.1 模型设计及制作第40-46页
        3.1.1 原型概述第40-41页
        3.1.2 模型设计---相似关系第41-42页
        3.1.3 模型概况第42-43页
        3.1.4 模型制作第43-46页
    3.2 试验方案第46-52页
        3.2.1 试验仪器及设备第46-47页
        3.2.2 传感器布置第47-49页
        3.2.3 地震波的选择第49-50页
        3.2.4 试验步骤第50-52页
    3.3 试验现象及破坏机理分析第52-60页
        3.3.1 试验现象第52-59页
        3.3.2 破坏机理分析第59-60页
    3.4 试验结果分析第60-71页
        3.4.1 模型结构动力特性第60-62页
        3.4.2 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第62-68页
        3.4.3 模型结构位移反应第68-71页
    3.5 原型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第71-75页
        3.5.1 原型结构动力特性第71-72页
        3.5.2 原形结构加速度反应第72-73页
        3.5.3 原型结构位移反应第73页
        3.5.4 原型抗震性能分析第73-74页
        3.5.5 现代夯土民居结构设计建议第74-75页
    3.6 平屋顶和坡屋顶两种结构模型的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75-80页
        3.6.1 平屋顶模型简介第75-77页
        3.6.2 平屋顶模型试验结果及原型抗震性能分析第77-79页
        3.6.3 坡屋顶和平屋顶两种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79-80页
    3.7 本章小结第80-82页
4 原型房屋有限元模拟分析第82-100页
    4.1 概述第82页
    4.2 材料参数的选择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82-86页
        4.2.1 材料参数的确定第82-83页
        4.2.2 屋面荷载的计算第83-84页
        4.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84-86页
    4.3 重力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第86-87页
    4.4 夯土房屋的模态计算及分析第87-88页
    4.5 房屋的反应谱分析第88-93页
        4.5.1 结构在 X 方向(纵向)8 度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第88-91页
        4.5.2 结构在 Y 方向(横向)8 度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第91-93页
    4.6 房屋的时程分析第93-99页
        4.6.1 加速度响应时程第94-96页
        4.6.2 位移响应时程第96-99页
    4.7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00-104页
    5.1 结论第100-101页
    5.2 展望第101-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情况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文化景区背景下的游人中心设计研究
下一篇:碑林历史街区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