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碑林历史街区再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的缘起第9-10页
    1.2 论文研究的基础及背景第10-13页
        1.2.1 对于西安碑林历史街区已进行的研究工作第10-11页
        1.2.2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1-13页
    1.3 论文研究的范围界定第13-14页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14页
        1.4.2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5 论文研究的方法第15页
        1.5.1 理论渗透法第15页
        1.5.2 逐户走访与重点调研相结合第15页
        1.5.3 对比解析法第15页
    1.6 论文研究的原则第15-17页
        1.6.1 由大到小,由面及点的研究次序第15页
        1.6.2 多客观呈现,少主观臆断,理论探索回归客观现状的原则第15-16页
        1.6.3 研究结论开放性原则第16页
        1.6.4 研究成果独立性原则第16-17页
    1.7 论文研究框架第17-18页
    1.8 本章小结第18-19页
2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十年内整体演进趋势研究第19-123页
    2.1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十年内平面肌理演变第19-22页
    2.2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十年内建筑高度演变第22-33页
        2.2.1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现状建筑高度及其与 2003 年建筑高度的比较第22-23页
        2.2.2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十年间建筑高度演进趋势分层探究第23-29页
        2.2.3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建筑层数分布权重比较第29-30页
        2.2.4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平均建筑高度计算及其演化趋势探究第30-31页
        2.2.5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建筑高度变化剧烈区域示意第31-32页
        2.2.6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突破限制高度的建筑示意第32-33页
    2.3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十年内综合建筑指标及数据的演变第33-37页
        2.3.1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 2003 年、2013 年综合指标比较第33页
        2.3.2 针对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综合建筑指标嬗变的具体解读第33-37页
    2.4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十年内变化区域及其原因分析第37-39页
    2.5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院落空间形态演进第39-56页
        2.5.1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院落空间划分第39-40页
        2.5.2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院落空间形态演进趋势分析第40-56页
    2.6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建筑年代分类及其演化趋势探讨第56-74页
        2.6.1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 2003 年、2013 年建筑年代分类情况比较第56-69页
        2.6.2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各年代建筑权重分布及其演化趋势第69-71页
        2.6.3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不同年代建筑生存现状概述第71-74页
    2.7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建筑质量分类及其演化趋势探讨第74-82页
        2.7.1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 2003 年、2013 年建筑质量及其分布情况比较第74-82页
        2.7.2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十年间整体建筑质量分布情况演化趋势探讨第82页
    2.8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建筑屋顶形式分类及其演化趋势探讨第82-93页
        2.8.1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 2003 年、2013 年屋顶形式分布情况比较第83-90页
        2.8.2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十年间不同形式屋顶分布情况演化趋势探讨第90-91页
        2.8.3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现状建筑屋顶形式详细分类及描述第91-93页
    2.9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土地利用性质及业态分布情况演化趋势探讨第93-104页
        2.9.1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 2003 年、2013 年土地利用性质及业态分布情况比较第93-103页
        2.9.2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 2003 年、2013 年土地利用性质及业态分布情况演化趋势探讨第103-104页
    2.10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人口数量及人均建筑面积演化趋势探讨第104-110页
        2.10.1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 2003 年、2013 年人口数量、人口构成情况及人均建筑面积占有情况比较第104-105页
        2.10.2 碑林历史街区民居聚落人口数量、人口构成情况及人均建筑面积占有情况演变原因浅析第105-110页
    2.11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十年内整体演进趋势的回顾与总结第110-121页
        2.11.1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十年内整体演进趋势和变化结果总结与回顾第110-118页
        2.11.2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聚落十年内整体发展演进的原因浅析第118-121页
    2.12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3 典型性民居院落空间形态及其中生活方式演变探究第123-251页
    3.1 典型性民居院落选择标准及分类依据第123-124页
    3.2 局部插建型及其典型性院落演变方式探讨第124-161页
        3.2.1 案例一:东木头市街 56 号院第124-134页
        3.2.2 案例二:府学巷 7 号院第134-147页
        3.2.3 案例三:长安学巷 20 号院第147-161页
    3.3 小规模拆除重建型及其典型性院落演变方式探讨第161-205页
        3.3.1 案例一:长安学巷 23 号院第161-175页
        3.3.2 案例二:东木头市 72 号院第175-191页
        3.3.3 案例三:东木头市 66 号院第191-205页
    3.4 大规模拆除重建型及其典型性院落演变方式探讨第205-241页
        3.4.1 案例一:府学巷 52 号院第205-220页
        3.4.2 案例二:长安学巷 18 号院第220-233页
        3.4.3 案例三:安居巷 13 号第233-241页
    3.5 三类“院落演进方式”的利弊评价第241-247页
        3.5.1 空间形态及其数据表征第241-243页
        3.5.2 人口聚集能力第243-244页
        3.5.3 人均建筑面积(生活水平)第244页
        3.5.4 对于历史建筑的破坏程度第244-245页
        3.5.5 新建物质空间实体的可逆程度第245-246页
        3.5.6 其后的价值观第246页
        3.5.7 综合评价第246-247页
    3.6 碑林街区居民自建的一般性特点第247-249页
        3.6.1 一种当代语境下的城市乡土建筑第247-248页
        3.6.2 基于生活的“创造”第248-249页
        3.6.3 易受普遍价值观念的影响第249页
    3.7 本章小结第249-251页
4 结语第251-254页
    4.1 街区整体布景化与杂乱化的共生现象第251-252页
    4.2 对于保护与更新工作的一些想法第252-253页
    4.3 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第253-254页
参考文献第254-257页
图表目录第257-279页
致谢第279-2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280-281页
附录第281-292页

论文共2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夯土结构民居振动台试验研究
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信任风险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