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战略、模糊前端与产品创新绩效--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的实证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8页 |
2.1 模糊前端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1 模糊前端的内涵及其发展 | 第16-17页 |
2.1.2 模糊前端阶段创意获取 | 第17-19页 |
2.2 众包战略 | 第19-25页 |
2.2.1 众包战略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3 众包战略与模糊前端创新 | 第20-25页 |
2.3 现有研究的学术贡献与不足 | 第25-28页 |
2.3.1 现有研究的学术贡献 | 第26页 |
2.3.2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6-28页 |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第28-35页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8-32页 |
3.1.1 众包战略与产品创新绩效 | 第28-29页 |
3.1.2 模糊前端与众包战略 | 第29-31页 |
3.1.3 模糊前端与产品创新绩效 | 第31-32页 |
3.2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32-33页 |
3.3 量表开发及指标 | 第33-35页 |
4 基于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 第35-42页 |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35-37页 |
4.1.1 问卷设计及统计方法说明 | 第35-36页 |
4.1.2 数据收集和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36-37页 |
4.1.3 控制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 第37页 |
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7-38页 |
4.3 模型拟合与路径分析 | 第38-40页 |
4.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38-39页 |
4.3.2 路径分析 | 第39页 |
4.3.3 中介作用检验 | 第39-40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0-4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2-46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2-43页 |
5.2 理论与实践启示 | 第43-45页 |
5.2.1 理论启示 | 第43-44页 |
5.2.2 实践启示 | 第44-45页 |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附录I: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 | 第53-54页 |
附录II: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54-55页 |
附录Ⅲ:调查问卷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