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概述 | 第18-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 第18-19页 |
2.1.2 课程考核方法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课程论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2.2 过程论相关理论 | 第20页 |
2.2.3 系统论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3 “基础课”考核方法创新研究的紧迫性 | 第21-28页 |
3.1 “基础课”考核方法的现状与问题 | 第21-24页 |
3.1.1 “基础课”考核方法的现状 | 第21-22页 |
3.1.2 “基础课”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3.2 “基础课”考核方法创新研究的必要性 | 第24-28页 |
3.2.1 由“基础课”的课程特殊性决定 | 第24-25页 |
3.2.2 由“基础课”的课程特点决定 | 第25-26页 |
3.2.3 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决定 | 第26-28页 |
4 “基础课”考核方法创新研究的原则和目标 | 第28-33页 |
4.1 “基础课”考核方法创新研究的原则 | 第28-31页 |
4.1.1 全员考核原则 | 第28-29页 |
4.1.2 全过程考核原则 | 第29-30页 |
4.1.3 全方位考核原则 | 第30-31页 |
4.2 “基础课”考核方法创新研究的目标 | 第31-33页 |
4.2.1 建立科学的考核模型以提高教学效果 | 第31页 |
4.2.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习动力 | 第31-32页 |
4.2.3 营造长效机制以推动学风校风建设 | 第32-33页 |
5 “基础课”考核方法创新研究的实施方案 | 第33-46页 |
5.1 确立“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权威地位 | 第33-35页 |
5.1.1 将“基础课”设为学位课 | 第33页 |
5.1.2 在学生各项评比中具有否决权 | 第33-34页 |
5.1.3 将“基础课”考核成绩设为动态形式 | 第34-35页 |
5.2 建立“基础课”考核过程的“三全育人”机制 | 第35-39页 |
5.2.1 在考核主体方面实施全员考核 | 第35-36页 |
5.2.2 在考核时间维度实施全过程考核 | 第36-38页 |
5.2.3 在考核空间维度实施全方位考核 | 第38-39页 |
5.3 “基础课”考核方法的成绩评分模型 | 第39-46页 |
5.3.1 以“基础课”授课教师给出的成绩为基础分 | 第39-40页 |
5.3.2 各学年学期均对基础分进行动态管理 | 第40-42页 |
5.3.3 成绩考核方法的操作模型 | 第42-46页 |
6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