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教师绩效考核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国外教师绩效考核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教师绩效考核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理论概述 | 第19-26页 |
2.1 绩效考核概述 | 第19-21页 |
2.1.1 绩效与绩效考核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绩效考核的作用 | 第20页 |
2.1.3 绩效考核的方法 | 第20-21页 |
2.2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2.1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的定义 | 第21-22页 |
2.2.2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的特点 | 第22-23页 |
2.2.3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的内涵 | 第23页 |
2.3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3.1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23-24页 |
2.3.2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 第24-25页 |
2.3.3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现状分析 | 第26-43页 |
3.1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3.1.1 山东协和学院生师比 | 第26页 |
3.1.2 山东协和学院自有专任教师结构 | 第26-28页 |
3.2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现行的绩效考核方案 | 第28-33页 |
3.2.1 学校现行的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的目的和对象 | 第28页 |
3.2.2 学校现行的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 | 第28-32页 |
3.2.3 学校现行的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的程序 | 第32页 |
3.2.4 学校现行的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的格次 | 第32-33页 |
3.2.5 学校现行的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 第33页 |
3.2.6 学校现行的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组织实施 | 第33页 |
3.3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的问题 | 第33-42页 |
3.3.1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绩效考核问卷调查概况 | 第33-34页 |
3.3.2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绩效考核问卷调查分析 | 第34-39页 |
3.3.3 调查反应的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的问题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 | 第43-68页 |
4.1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的思路 | 第43页 |
4.2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的原则 | 第43-45页 |
4.2.1 目标统一性原则 | 第43-44页 |
4.2.2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4页 |
4.2.3 突出个性化差异的原则 | 第44页 |
4.2.4 客观性和公平性原则 | 第44页 |
4.2.5 激励性和发展性原则 | 第44-45页 |
4.3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年度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 | 第45-64页 |
4.3.1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的优化 | 第45-58页 |
4.3.2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实施程序的优化 | 第58页 |
4.3.3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使用的优化 | 第58-60页 |
4.3.4 优化的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年度绩效考核体系验证 | 第60-64页 |
4.4 构建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岗位聘任考核体系 | 第64-67页 |
4.4.1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岗位聘任考核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64页 |
4.4.2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岗位聘任考核的对象和周期 | 第64页 |
4.4.3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岗位聘任考核指标 | 第64-67页 |
4.4.4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岗位聘任考核程序 | 第67页 |
4.4.5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岗位聘任考核结果的格次及应用 | 第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山东协和学院专任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保障措施 | 第68-70页 |
5.1 组织保障 | 第68页 |
5.2 制度保障 | 第68页 |
5.3 人员保障 | 第68-69页 |
5.4 技术保障 | 第69页 |
5.5 资金保障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0-71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