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汞、镉、铅、砷单一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汞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镉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 | 第12-13页 |
1.2.3 铅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 | 第13页 |
1.2.4 砷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 | 第13-14页 |
1.3 汞、镉、铅、砷复合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1 复合毒性效应 | 第14-17页 |
1.3.2 复合暴露毒性机制 | 第17页 |
1.4 模式生物斑马鱼在生物毒性研究中的进展 | 第17-21页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汞、镉、铅、砷的单一效应浓度和复合暴露浓度研究 | 第24-37页 |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4-28页 |
2.1.1 供试生物 | 第24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3 主要器材 | 第25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6页 |
2.2.1 结果 | 第28-35页 |
2.2.2 讨论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汞、镉、铅、砷的单一和复合诱导表达基因筛选 | 第37-51页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7-47页 |
3.1.1 实验所用试剂 | 第37-38页 |
3.1.2 实验主要器材 | 第38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8-4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3.2.1 结果 | 第47-49页 |
3.2.2 讨论 | 第49-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单一和复合效应诱导基因浓度和时间效应关系研究 | 第51-78页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1-55页 |
4.1.1 实验所用试剂 | 第51页 |
4.1.2 实验主要器材 | 第51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51-55页 |
4.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5-76页 |
4.2.1 浓度效应关系 | 第55-62页 |
4.2.2 时间效应关系 | 第62-70页 |
4.2.3 单一和复合暴露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0-75页 |
4.2.4 标志性基因筛选 | 第75-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汞、镉、铅、砷标志性基因筛选研究 | 第78-84页 |
5.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78-84页 |
5.1.1 实验所用试剂 | 第78-80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80-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2页 |
作者介绍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