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2.1 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16-17页 |
1.2.2 河流水环境中磷的迁移转化研究 | 第17-20页 |
1.2.3 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研究 | 第20-22页 |
1.2.4 磷矿生产及磷石膏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1.2.5 岷、沱江水系磷形态研究近况 | 第23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4.1 资料文献调研 | 第24页 |
1.4.2 野外调研 | 第24页 |
1.4.3 化学分析测定 | 第24-26页 |
1.4.4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6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7-29页 |
第2章 岷、沱江水体总磷污染状况 | 第29-39页 |
2.1 水质监测断面布设 | 第29-33页 |
2.2 岷江总磷污染状况 | 第33-35页 |
2.2.1 干流总磷污染特征 | 第33-34页 |
2.2.2 重点支流总磷污染特征 | 第34-35页 |
2.3 沱江总磷污染状况 | 第35-38页 |
2.3.1 干流总磷污染特征 | 第35-37页 |
2.3.2 重点支流总磷污染特征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岷、沱江水系水体磷形态研究 | 第39-48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9-40页 |
3.2.2 水质参数的测定 | 第40-41页 |
3.2.3 水体形态磷的测定 | 第41页 |
3.3 岷、沱江水体常规水质参数特征 | 第41-42页 |
3.4 干流水体磷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3.4.1 岷江干流水体 | 第42-43页 |
3.4.2 沱江干流水体 | 第43-44页 |
3.5 支流水体磷形态分布及汇入的影响 | 第44-47页 |
3.5.1 支流水体磷形态的空间分布 | 第44-45页 |
3.5.2 支流汇入对干流的影响 | 第45-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岷、沱江水系悬浮颗粒物磷形态研究 | 第48-58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8页 |
4.2.2 悬浮颗粒物中磷形态测定 | 第48-49页 |
4.3 干流悬浮颗粒物中磷形态空间分布特征 | 第49-53页 |
4.3.1 有机磷(OP)的浓度及分布 | 第51页 |
4.3.2 无机磷(IP)的浓度及分布 | 第51-53页 |
4.4 干流悬浮颗粒物中磷的潜在释放风险 | 第53-56页 |
4.4.1 生物可利用磷(BAP)的浓度及分布 | 第53-55页 |
4.4.2 悬浮颗粒物BAP与水相活性磷的关系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岷、沱江水系沉积物磷形态研究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58页 |
5.2.2 沉积物中磷形态测定 | 第58-59页 |
5.3 干流表层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59-60页 |
5.4 干流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的含量及空间分布 | 第60-63页 |
5.4.1 有机磷(OP)的浓度及分布 | 第62页 |
5.4.2 无机磷(IP)的浓度及分布 | 第62-63页 |
5.5 干流沉积物中磷的潜在释放风险 | 第63-67页 |
5.5.1 生物可利用磷(BAP)的浓度及分布 | 第63-66页 |
5.5.2 沉积物BAP与悬浮颗粒物BAP组成对比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磷石膏的磷形态分布及磷的潜在释放特征 | 第68-81页 |
6.1 引言 | 第68-7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6.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70-71页 |
6.2.2 磷的释放实验设计 | 第71页 |
6.3 磷石膏的磷形态分布 | 第71-77页 |
6.3.1 磷石膏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71-72页 |
6.3.2 磷石膏的磷形态组成及含量 | 第72-74页 |
6.3.3 磷石膏释磷的动力学特征 | 第74-76页 |
6.3.4 磷石膏磷形态与磷的释放 | 第76-77页 |
6.4 不同环境因子对释磷的影响 | 第77-80页 |
6.4.1 pH的影响 | 第77-78页 |
6.4.2 盐度的影响 | 第78-79页 |
6.4.3 温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1-8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1-83页 |
7.2 研究特色 | 第83页 |
7.3 展望 | 第83-84页 |
附录A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