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论文结构和框架 | 第16页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2 审计失败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18-26页 |
2.1 审计失败的涵义 | 第18-19页 |
2.2 导致审计失败的因素 | 第19-21页 |
2.2.1 审计主体 | 第19页 |
2.2.2 审计客体 | 第19-20页 |
2.2.3 外部环境 | 第20-21页 |
2.3 审计失败的现状及影响 | 第21-23页 |
2.3.1 审计失败的现状 | 第21页 |
2.3.2 审计失败的影响 | 第21-23页 |
2.4 审计失败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26页 |
2.4.1 风险导向理论 | 第23页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6页 |
3 立信对ST智慧审计失败案例描述 | 第26-38页 |
3.1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第26-30页 |
3.1.1 公司背景 | 第26页 |
3.1.2 组织结构 | 第26-27页 |
3.1.3 公司的质量控制制度 | 第27-30页 |
3.2 ST智慧简介 | 第30-31页 |
3.2.1 公司业务 | 第30页 |
3.2.2 ST智慧审计的重要风险点 | 第30-31页 |
3.3 立信对ST智慧的审计失败案例简述 | 第31-34页 |
3.3.1 立信对ST智慧的审计过程 | 第31-34页 |
3.3.2 立信审计失败的后果 | 第34页 |
3.4 立信审计失败的表现 | 第34-38页 |
3.4.1 未对销售与收款业务中已关注到的异常事项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 | 第34页 |
3.4.2 未对临近资产负债表日非标准价格销售情况执行有效的审计程序 | 第34-35页 |
3.4.3 未对抽样获取的异常电子银行回单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 第35页 |
3.4.4 未根据重要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对跨期年终奖予以调整 | 第35-38页 |
4 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4.1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 | 第38-39页 |
4.1.1 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 | 第38-39页 |
4.1.2 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不足 | 第39页 |
4.2 审计项目组的原因 | 第39-40页 |
4.2.1 未保持职业警惕 | 第39-40页 |
4.2.2 项目组内部沟通不足 | 第40页 |
4.2.3 审计计划不合理 | 第40页 |
4.3 外部环境原因 | 第40-42页 |
4.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0-41页 |
4.3.2 外部监管不够严格 | 第41页 |
4.3.3 会计师事务所外部竞争激烈 | 第41-42页 |
5 防范审计失败的建议 | 第42-48页 |
5.1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议 | 第42-44页 |
5.1.1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 第42页 |
5.1.2 对会计师事务所人员进行精细化分工 | 第42-43页 |
5.1.3 健全会计师事务所风险评估体系 | 第43-44页 |
5.1.4 提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 第44页 |
5.2 对审计人员的建议 | 第44-46页 |
5.2.1 关注亏损企业的收入和费用 | 第44-45页 |
5.2.2 关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品销售政策 | 第45页 |
5.2.3 加强审计过程中,审计项目组的内部沟通 | 第45-46页 |
5.2.4 严格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 第46页 |
5.3 对监管层的建议 | 第46-48页 |
5.3.1 加强对会计师事务的定期监管 | 第46页 |
5.3.2 完善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法规 | 第46-48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