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1.3.1 本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2 本文不足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2.1.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1.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2页 |
2.2.2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第22页 |
2.2.3 舞弊三角理论 | 第22-23页 |
3 业绩承诺及业绩承诺下的审计风险 | 第23-34页 |
3.1 业绩承诺的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3.1.1 业绩承诺的内涵 | 第23页 |
3.1.2 业绩承诺的特征 | 第23-24页 |
3.1.3 业绩承诺的历史渊源 | 第24页 |
3.1.4 业绩承诺的适用情况 | 第24-25页 |
3.1.5 业绩承诺的现状 | 第25-26页 |
3.1.6 与业绩承诺相关的审计活动 | 第26页 |
3.2 业绩承诺下审计风险的形成 | 第26-28页 |
3.2.1 业绩承诺的风险传导机制 | 第26-27页 |
3.2.2 不同阶段下的审计风险的形成 | 第27-28页 |
3.3 不同层次的审计风险分析 | 第28-34页 |
3.3.1 重大错报风险层次的审计风险 | 第28-30页 |
3.3.2 检查风险层次的审计风险 | 第30-32页 |
3.3.3 业绩承诺下的审计风险因素总结 | 第32-34页 |
4 博元投资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 第34-41页 |
4.1 博元投资基本情况 | 第34-36页 |
4.1.1 博元投资的历史变更情况 | 第34页 |
4.1.2 博元投资的业绩承诺情况 | 第34-35页 |
4.1.3 博元投资的财务舞弊及审计失败情况 | 第35页 |
4.1.4 博元投资的退市情况 | 第35-36页 |
4.2 重大错报风险层次的审计风险 | 第36-38页 |
4.2.1 博元投资存在内部控制缺陷 | 第36-37页 |
4.2.2 博元投资隐瞒重大信息 | 第37页 |
4.2.3 博元投资存在财务舞弊行为 | 第37-38页 |
4.3 检查风险层次的审计风险 | 第38-40页 |
4.3.1 中兴华独立性存疑 | 第38页 |
4.3.2 中兴华未保持谨慎性原则及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 | 第38-39页 |
4.3.3 中兴华审计风险评估不当 | 第39页 |
4.3.4 中兴华的审计流程和审计程序存在缺失 | 第39页 |
4.3.5 中兴华审计资源可能存在不足 | 第39-40页 |
4.4 博元投资审计失败案例总结 | 第40-41页 |
5 业绩承诺影响下的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 第41-47页 |
5.1 初步业务活动中的应对策略 | 第41-42页 |
5.1.1 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 第41页 |
5.1.2 合理应用多来源信息并进行分析程序 | 第41-42页 |
5.1.3 妥善签订业务合同 | 第42页 |
5.2 重大错报风险层次的应对策略 | 第42-44页 |
5.2.1 内部控制失效风险应对策略 | 第42-43页 |
5.2.2 隐瞒重大信息风险应对策略 | 第43页 |
5.2.3 财务舞弊风险应对策略 | 第43-44页 |
5.3 检查风险层次的应对策略 | 第44-45页 |
5.3.1 保持充分的独立性 | 第44页 |
5.3.2 保持谨慎性和职业怀疑态度 | 第44-45页 |
5.3.3 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 第45页 |
5.3.4 制定全面的审计流程与适当的审计程序 | 第45页 |
5.3.5 合理安排审计资源 | 第45页 |
5.4 应对策略总结 | 第45-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