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3.1 创新 | 第13页 |
1.3.2 国家创新能力 | 第13-14页 |
1.3.3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现状 | 第17-31页 |
2.1 外国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 第17-22页 |
2.1.1 欧盟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 第17-18页 |
2.1.2 美国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 第18-19页 |
2.1.3 WIPO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 第19-22页 |
2.2 中国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 第22-25页 |
2.2.1 构建中国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和目的 | 第22页 |
2.2.2 中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 第22-24页 |
2.2.3 中国评价指标体系中专利指标的简介 | 第24-25页 |
2.3 中国评价指标体系中专利指标的运行现状 | 第25-31页 |
第三章 中国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40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中专利指标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3.1.1 缺乏第一手的国内调查定性数据 | 第33页 |
3.1.2 缺少评价市场价值的专利指标 | 第33页 |
3.1.3 对专利价值的评价不准确 | 第33-34页 |
3.1.4 缺少其他专利类型的评价指标 | 第34-36页 |
3.2 针对评价指标体系中专利指标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中专利指标尚未优化 | 第36页 |
3.2.2 专利政策初期侧重数量积累 | 第36-37页 |
3.2.3 专利评价指标不适合中国国情 | 第37-39页 |
3.2.4 国内外对专利类型的划分不同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专利视角提升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议 | 第40-47页 |
4.1 从理论层面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 第40-42页 |
4.1.1 设立监测机制优化专利指标 | 第40页 |
4.1.2 增设评价专利市场价值的指标 | 第40-41页 |
4.1.3 修正不符合国情的专利指标 | 第41-42页 |
4.1.4 增设实用新型专利的评价指标 | 第42页 |
4.2 从现实层面对政府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议 | 第42-45页 |
4.2.1 完善专利保护制度 | 第42-43页 |
4.2.2 落实专利查处机制 | 第43-44页 |
4.2.3 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 第44-45页 |
4.2.4 优化研发补贴发放条件 | 第45页 |
4.2.5 引导金融风险机构设立平台 | 第45页 |
4.3 从现实层面对企业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议 | 第45-47页 |
4.3.1 创造产学研联合创新机会 | 第46页 |
4.3.2 优化企业内部自主创新机制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7-48页 |
5.1 结论 | 第4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