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一) 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 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 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6-19页 |
三、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二) 主要内容 | 第20页 |
四、研究方案 | 第20-2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三) 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城镇化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第24-29页 |
一、城镇化的概念 | 第24页 |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24-26页 |
(一) 人口层面 | 第24-25页 |
(二) 产业层面 | 第25页 |
(三) 社会层面 | 第25-26页 |
(四) 生态层面 | 第26页 |
三、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一) 系统理论 | 第26-27页 |
(二) 协调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三) 生态学派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甘肃省城镇化水平的判断 | 第29-40页 |
一、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分析 | 第29-35页 |
(一) 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概况 | 第29-31页 |
(二) 甘肃省城乡收入状况 | 第31-33页 |
(三) 甘肃省城镇新增就业状况 | 第33页 |
(四) 甘肃省城镇环境发展状况 | 第33-34页 |
(五) 甘肃省城镇化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状况 | 第34-35页 |
二、甘肃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 第35-37页 |
(一)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页 |
(二)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说明 | 第35-36页 |
(三)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实证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三、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 第37-39页 |
(一) 基于诺瑟姆曲线的城镇化水平趋势模型 | 第37-38页 |
(二)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四、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PLS-SEM的影响因素程度分析 | 第40-58页 |
一、基于PLS-SEM的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40-41页 |
(一) 理论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二、变量选择 | 第41-42页 |
三、指标与样本 | 第42-50页 |
(一) 人口因素 | 第42-43页 |
(二) 经济因素 | 第43-46页 |
(三) 社会因素 | 第46-48页 |
(四) 基础设施因素 | 第48-49页 |
(五) 资源环境因素 | 第49-50页 |
四、PLS-SEM方法说明 | 第50-51页 |
五、基于PLS-SEM新型城镇化实证分析 | 第51-55页 |
(一) 观测模型效度分析与信度分析 | 第51-54页 |
(二) 结构模型路径分析 | 第54-55页 |
六、实证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8-62页 |
一、研究结论总结 | 第58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58-62页 |
(一)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 | 第58-59页 |
(二)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 第59-60页 |
(三) 加强区域联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 第60页 |
(四) 优化城镇化布局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个人简介 | 第68-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