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0-11页 |
前 言 | 第11-70页 |
一、 清代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和民事诉讼活动的规模 | 第12-15页 |
二、 清代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的具体类型 | 第15-24页 |
(一) 家庭纠纷与诉讼 | 第16-18页 |
1 婚姻纠纷与诉讼 | 第16页 |
2 继承纠纷与诉讼 | 第16-18页 |
(二) 土地纠纷与诉讼 | 第18-23页 |
1 因典卖土地而引发的纠纷与诉讼 | 第18-20页 |
2 因绝卖土地而引发的纠纷与诉讼 | 第20-21页 |
3 因盗卖田宅而引发的纠纷与诉讼 | 第21页 |
4 因土地租佃关系而引发的纠纷与诉讼 | 第21页 |
5 田宅、山林等侵界纠纷与诉讼 | 第21-22页 |
6 坟地风水的纠纷与诉讼 | 第22-23页 |
(三) 债务纠纷与诉讼 | 第23-24页 |
1 因借贷关系而发生的纠纷与诉 | 第23页 |
2 和市场买卖有关的债务纠纷与诉 | 第23-24页 |
三、 清代的民事诉讼机构 | 第24-33页 |
(一) 民事纠纷的国家法诉讼机构 | 第24-26页 |
(二) 民事纠纷的家族法诉讼机构 | 第26-31页 |
1 清代宗族组织担负着宗族内部绝大多数民事案件的法律调整任务 | 第27-30页 |
2 宗族内部处理民事纠纷的组织结构和程序 | 第30-31页 |
(三) 乡保在民事诉讼中的职责 | 第31-33页 |
四、 清代州县民事诉讼的程序 | 第33-41页 |
(一) 清代州县民事诉讼的司法管辖 | 第33-34页 |
(二) 州县民事诉讼的程序 | 第34-41页 |
1 立案 | 第34-37页 |
2 堂审 | 第37-38页 |
3 判决 | 第38-40页 |
4 判决书 | 第40-41页 |
五、 清代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 | 第41-51页 |
(一) “律例”是清代民事审判所适用的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法律依据 | 第42-47页 |
(二) 清代社会大量存在的民事习惯法也是民事审判适用的重要法律渊源 | 第47-48页 |
(三) “情理”也是民事审判的依据 | 第48-51页 |
六、 清代民事纠纷的“调处息讼”制度 | 第51-61页 |
(一) 民间自行调处 | 第51-52页 |
(二) 宗族调处 | 第52-54页 |
(三) 乡保调处 | 第54页 |
(四) 州县官府调处 | 第54-61页 |
七、 清代州县官处理民事纠纷的指导原则 | 第61-70页 |
(一) 维护纲常伦理秩序原则 | 第61-63页 |
(二) 重义轻利原则 | 第63-65页 |
(三) 以礼化争的息讼原则 | 第65-70页 |
结 束 语 | 第70-72页 |
注 释 | 第72-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83-88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88页 |
后记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