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土壤监测论文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土壤部分重金属含量提取

论文创新点第5-6页
摘要第6-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目录第18-21页
第一章 引言第21-48页
    1.1 研究背景第21-33页
        1.1.1 耕地与土壤污染第22-24页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评价第24-28页
        1.1.3 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应用第28-30页
        1.1.4 遥感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第30-33页
    1.2 研究现状第33-39页
        1.2.1 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提取土壤参数第33-34页
        1.2.2 采样尺度第34页
        1.2.3 土壤样本预处理方法第34-38页
        1.2.4 光谱变换方法第38页
        1.2.5 建模方法第38页
        1.2.6 模型检验第38-39页
    1.3 研究目标第39页
    1.4 研究区域第39-46页
    1.5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第46-48页
第二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第48-66页
    2.1 野外土壤样本采集第48-49页
    2.2 土壤样本的实验室化学分析第49-50页
    2.3 土壤样本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测量第50-53页
        2.3.1 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第50-51页
        2.3.2 实验室测量第51-53页
    2.4 光谱变换第53-54页
        2.4.1 光谱微分第53页
        2.4.8 标准正态变量变换第53-54页
        2.4.9 去包络线光谱变换第54页
    2.5 Alos卫星遥感影像第54-56页
    2.6 地表高程数据第56-58页
    2.7 统计分析第58-66页
        2.7.1 统计描述第58-59页
        2.7.2 双变量相关分析第59-60页
        2.7.3 主成分分析第60-63页
        2.7.4 偏最小二乘回归第63-66页
第三章 统计的视角:理解光谱变换和土样预处理过程对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影响第66-87页
    3.1 引言第66-69页
        3.1.1 数据的统计分布问题第66-67页
        3.1.2 多重共线性问题第67-68页
        3.1.3 土壤粒径及含水量第68-69页
    3.2 研究方法第69-70页
        3.2.1 Lilliefors正态检验图第69页
        3.2.2 峰度和偏度系数曲线图第69-70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70-85页
        3.3.1 Lilliefors正态检验图第70-73页
        3.3.2 峰度和偏度系数曲线图第73-74页
        3.3.3 1450nm和1900nm处的波段变量直方图第74-78页
        3.3.4 光谱数据多重共线性的双变量相关分析评估第78-79页
        3.3.5 Pearson'sr和Spearman'rho之比较第79-80页
        3.3.6 土壤预处理过程对反射光谱结构的影响第80-81页
        3.3.7 主成分分析第81-85页
    3.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四章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乐安江流域沿岸土壤总铁含量提取第87-103页
    4.1 引言第87-8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8-8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9-102页
        4.3.1 样本统计描述第89-91页
        4.3.2 光谱变换第91-92页
        4.3.3 相关分析第92-97页
        4.3.4 模型建立与重要光谱诊断波段第97-102页
    4.4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五章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乐安江流域沿岸土壤总铜含量提取第103-118页
    5.1 引言第103-10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4-117页
        5.3.1 样本统计描述第104-107页
        5.3.2 光谱变换第107-108页
        5.3.3 相关分析第108-113页
        5.3.4 PLSR模型与重要光谱诊断波段第113-117页
    5.4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六章 乐安江流域沿岸土壤Cu、PB空间分布制图第118-128页
    6.1 引言第118页
    6.2 数据和方法第118-122页
        6.2.1 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制图流程图第119-122页
    6.3 结果和讨论第122-127页
        6.3.1 沿江土壤总铜含量的空间分布制图第122-124页
        6.3.2 沿江土壤总铅含量的空间分布制图第124-127页
    6.4 结论第127-12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134页
    7.1 引言第128页
    7.2 本文主要的结论与创新第128-133页
    7.3 未来研究展望第133-134页
中外文参考文献第134-14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第149-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环境司法中的利益衡量
下一篇:中国教育方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