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构造物理学、岩组学(构造岩石学)论文

青藏东缘地壳形变特征及龙门山地区深部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青藏高原演化及构造背景第13-15页
    1.3 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及动力机制研究进展第15-17页
    1.4 本文研究依据、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17-23页
        1.4.1 本文研究依据第17-20页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1.4.3 本文创新点第21-23页
第二章 板块运动及地壳形变分析模型第23-37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地壳水平形变模型第23-27页
    2.3 地壳垂直形变模型第27-30页
    2.4 应变场计算的几种方法第30-35页
        2.4.1 球面块体应变计算方法第31-32页
        2.4.2 平面块体应变计算方法第32页
        2.4.3 大区域地壳运动模型第32-35页
    2.5 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青藏高原东缘块体划分及水平形变特征分析第37-53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青藏东缘构造块体划分第37-40页
    3.3 青藏东缘地壳水平形变分析第40-47页
        3.3.1 青藏东缘GPS的布设及数据处理第40页
        3.3.2 青藏东缘整体形变分析第40-41页
        3.3.3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形变特征第41-47页
    3.4 青藏东缘地壳形变拟合及应变场特征第47-52页
        3.4.1 最小二乘配置模型的实现第47-49页
        3.4.2 青藏高原东缘速度场拟合及应变率特征第49-52页
    3.5 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青藏高原东缘垂直形变特征分析第53-64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垂直形变数据处理方法第53-55页
    4.3 青藏东北缘垂直形变场第55-57页
        4.3.1 数据来源第55-56页
        4.3.2 青藏东北缘垂直形变特征第56-57页
    4.4 龙门山地区垂直形变速率特征第57-59页
        4.4.1 数据来源第57-58页
        4.4.2 龙门山地区垂直速率特征第58-59页
    4.5 川滇地区垂直形变特征第59-62页
        4.5.1 数据来源第59-60页
        4.5.2 垂直形变场拟合及特征分析第60-62页
    4.6 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青藏东缘地震层析成像与地壳结构特征第64-82页
    5.1 引言第64-65页
    5.2 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第65-67页
        5.2.1 地震波探测的基本原理及分类第65页
        5.2.2 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第65-67页
    5.3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67-70页
        5.3.1 数据来源第67-68页
        5.3.2 地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第68-70页
        5.3.3 反演结果检测方法第70页
    5.4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结构特征第70-77页
        5.4.1 龙门山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第70-74页
        5.4.2 川滇菱形块体地壳速度结构第74-77页
    5.5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结构的三维动态建模第77-80页
        5.5.1 地壳结构三维建模第77-78页
        5.5.2 地壳结构的三维动态模型第78-80页
    5.6 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龙门山断裂带三维滑动速率及深部构造反演第82-99页
    6.1 引言第82页
    6.2 大地测量反演模型第82-87页
        6.2.1 位错理论模型第82-86页
        6.2.2 负位错理论模型第86-87页
    6.3 大地测量反演算法第87-90页
        6.3.1 大地测量反演理论第87-89页
        6.3.2 几种常用大地测量反演算法第89-90页
    6.4 龙门山断裂带三维滑动速率反演第90-94页
        6.4.1 龙门山断裂带三维滑动速率反演的理论基础第90-91页
        6.4.2 数据选取及模型选择第91-94页
    6.5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特征的联合反演第94-97页
        6.5.1 数据的选取第94页
        6.5.2 联合反演步骤第94-97页
    6.6 小结第97-99页
第七章 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及深部动力机制分析第99-112页
    7.1 引言第99页
    7.2 汶川地震构造背景第99-100页
    7.3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形式及同震形变第100-104页
        7.3.1 地表破裂形式第100-102页
        7.3.2 汶川地震同震水平形变第102-103页
        7.3.3 汶川地震同震垂直形变第103-104页
    7.4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分析第104-107页
        7.4.1 小震精确定位方法第105页
        7.4.2 汶川地震小震定位特征第105-107页
    7.5 龙门山深部动力机制及汶川地震孕震形式第107-111页
        7.5.1 龙门山断裂带地质概况第107页
        7.5.2 龙门山地区重力异常特征第107-108页
        7.5.3 汶川地震孕震机制第108-111页
    7.6 小结第111-112页
第八章 贡嘎山地区多元复合模型的深部动力学机理解释第112-119页
    8.1 引言第112-113页
    8.2 贡嘎山地区的地形、地质特征第113-114页
    8.3 贡嘎山模型多元复合模型第114-116页
        8.3.1 块体挤压形式第114-115页
        8.3.2 下地壳流变层第115-116页
    8.4 地表侵蚀模型第116-118页
    8.5 小结第118-119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19-122页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19-120页
    9.2 研究展望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磷脂酶C调节耐盐性以及磷脂酶D参与种子老化的研究
下一篇:超越边界的治理--基于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