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导论 | 第14-31页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4-16页 |
二、核心概念辨析 | 第16-20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20-25页 |
四、个案概况 | 第25-27页 |
五、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27-29页 |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 第29-31页 |
第一章 城市圈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析 | 第31-51页 |
第一节 城市圈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31-40页 |
一、城市区域发展理论简述 | 第31-33页 |
二、经济学理论 | 第33-36页 |
三、政治学理论 | 第36-40页 |
第二节 世界大都市区管理体制的实践探析 | 第40-46页 |
一、政府权威型治理模式 | 第41-43页 |
二、功能组织型治理模式 | 第43-44页 |
三、市场型治理模式 | 第44-45页 |
四、亚洲地区规划型治理模式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从机构改革到治道变革——世界大都市区管理模式的变迁轨迹 | 第46-49页 |
一、“一个大都市区,一个政府” | 第47页 |
二、“多个决策中心,一个巨大的公共市场” | 第47-49页 |
三、“更小的政府,更多的治理”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二章 基础与动力:武汉城市圈的演进图景 | 第51-81页 |
第一节 武汉城市圈的基础条件 | 第51-61页 |
一、武汉城市圈的地缘基础 | 第52-54页 |
二、武汉城市圈的文化科技资源 | 第54-56页 |
三、武汉城市圈的空间联系网络 | 第56-59页 |
四、武汉城市圈的历史发展溯源 | 第59-61页 |
第二节 市场机制:武汉城市圈形成的自组织力 | 第61-65页 |
一、市场机制推动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区域经济分工合作 | 第61-62页 |
二、市场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促进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 | 第62-63页 |
三、市场机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成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 第63-65页 |
第三节 政府行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他组织力 | 第65-80页 |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控力 | 第66-71页 |
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导引力 | 第71-74页 |
三、湖北省政府竞争行为的强化力 | 第74-76页 |
四、武汉城市圈均衡发展的协调力 | 第76-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三章 破壁之变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困境 | 第81-99页 |
第一节 武汉城市圈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 第81-86页 |
一、武汉城市圈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缺位 | 第81-83页 |
二、武汉城市圈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 第83-84页 |
三、武汉城市圈公共需求表达困难 | 第84-86页 |
第二节 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的失衡问题 | 第86-91页 |
一、武汉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差距较大 | 第87-88页 |
二、武汉城市圈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的城乡分割 | 第88-89页 |
三、武汉城市圈公共教育资源与公共医疗服务配置不均衡 | 第89-91页 |
第三节 城市圈公共事务的治理失效 | 第91-98页 |
一、城市圈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地悲剧” | 第91-94页 |
二、“一城独大”的城市圈格局 | 第94-96页 |
三、城市圈“碎片化”的产业结构 | 第96-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四章 超越边界的治理:武汉城市圈的治道之变 | 第99-120页 |
第一节 同圈同理:重塑城市圈跨界治理理念 | 第99-103页 |
一、从一元到多元的城市圈治理主体理念 | 第99-100页 |
二、从单向度到多向度的城市圈权力关系理念 | 第100-101页 |
三、从分立到融合的城市圈一体化理念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同圈同构:构建城市圈多维治理结构 | 第103-110页 |
一、建立武汉城市圈行政系统内部组织结构 | 第103-109页 |
二、构建武汉城市圈行政系统外部共治结构 | 第109-110页 |
第三节 同圈同制:构建城市圈跨界治理制度 | 第110-118页 |
一、“政府主导”构建武汉城市圈合作协调机制 | 第110-113页 |
二、“政府清障”构建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制度规范 | 第113-116页 |
三、“政府分配”构建武汉城市圈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 | 第116-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结语 | 第120-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8页 |
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