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4页 |
1.1 国内外对异化铁还原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 异化铁还原微生物的类型 | 第10页 |
1.3 异化铁还原机理 | 第10-13页 |
1.4 影响异化铁还原的因素 | 第13-16页 |
1.4.1 三价铁形态及其它电子受体 | 第13-14页 |
1.4.2 异化铁还原微生物的类型 | 第14页 |
1.4.3 不同碳源或电子供体 | 第14页 |
1.4.4 pH和温度 | 第14页 |
1.4.5 气体环境 | 第14-15页 |
1.4.6 其它物质 | 第15-16页 |
1.5 异化铁还原的意义 | 第16-18页 |
1.6 硝基苯类污染物的环境危害性及降解途径 | 第18-22页 |
1.7 研究的意义 | 第22-24页 |
1.7.1 针铁矿的生物还原研究的意义 | 第22页 |
1.7.2 针铁矿的非生物还原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1.7.3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还原降解研究的意义 | 第23页 |
1.7.4 电子穿梭体(AQS)对铁氧化物及硝基苯类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4-29页 |
2.1 实验所需药品及仪器 | 第24-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2.1 针铁矿(α-FeOOH)的制备 | 第25页 |
2.2.2 菌种 | 第25页 |
2.2.3 LB液体培养基 | 第25-26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26-27页 |
2.3.1 针铁矿的生物还原解离实验 | 第26页 |
2.3.2 针铁矿的非生物还原解离实验 | 第26-27页 |
2.3.3 铁氧化物参与下的硝基苯类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实验 | 第27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4.1 菌浓度测定 | 第27页 |
2.4.2 铁测定 | 第27-28页 |
2.4.3 有机物的测定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9页 |
3.1 针铁矿的微生物还原实验 | 第29-35页 |
3.1.1 不同浓度针铁矿胶体下的微生物还原特征 | 第29-30页 |
3.1.2 不同浓度的电子供体对针铁矿微生物还原特征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3 微生物-针铁矿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特征 | 第31-35页 |
3.2 针铁矿的非生物还原实验 | 第35-43页 |
3.2.1 不同浓度的针铁矿非生物还原特征 | 第35-37页 |
3.2.2 不同浓度电子供体对针铁矿非生物还原特征 | 第37-38页 |
3.2.3 氧化还原中介体AQS参与下的针铁矿的非生物还原率 | 第38-39页 |
3.2.4 针铁矿非生物还原过程中的Slogistic拟合 | 第39-43页 |
3.3 4-硝基苯乙酮的还原降解实验 | 第43-49页 |
3.3.1 4-硝基苯乙酮的还原反应方程式 | 第43页 |
3.3.2 电子转移体AQS对4-硝基苯乙酮降解的影响 | 第43页 |
3.3.3 针铁矿的加入对4-硝基苯乙酮降解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4 4-硝基苯乙酮的微生物还原过程的ExpG101 模型拟合 | 第46-49页 |
4 结论 | 第49-51页 |
4.1 针铁矿的微生物还原实验 | 第49页 |
4.2 针铁矿的非生物还原实验 | 第49-50页 |
4.3 4-硝基苯乙酮的还原降解实验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