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1.1 拟南芥根发育模式 | 第11-14页 |
1.1.1 根的纵向结构 | 第11-12页 |
1.1.2 根的径向结构 | 第12页 |
1.1.3 拟南芥胚根的形态建成 | 第12-14页 |
1.2 拟南芥根发育的调控机制 | 第14-17页 |
1.2.1 位置信息对根发育的影响 | 第14页 |
1.2.2 静止中心在根发育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1.2.3 拟南芥根发育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 植物激素对拟南芥根发育的作用 | 第17-24页 |
1.3.1 生长素对拟南芥根发育的作用 | 第17-21页 |
1.3.1.1 生长素的种类和分布 | 第18-19页 |
1.3.1.2 生长素参与胚根的形态建成 | 第19页 |
1.3.1.3 生长素在根中的极性运输 | 第19-21页 |
1.3.2 细胞分裂素与植物根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3 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在根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 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 材料 | 第25-26页 |
2.1.1 拟南芥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所用到的菌株和载体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2.1 拟南芥种子消毒与种植 | 第26页 |
2.2.2 GUS染色与显微镜观察 | 第26页 |
2.2.3 拟南芥根激素处理 | 第26页 |
2.2.4 拟南芥根树脂切片 | 第26-27页 |
2.2.5 CTAB法提取拟南芥总DNA | 第27页 |
2.2.6 拟南芥总RNA提取 | 第27页 |
2.2.7 RNA反转录 | 第27-28页 |
2.2.8 PCR和RT-PCR检测 | 第28-29页 |
2.2.8.1 PCR扩增 | 第28页 |
2.2.8.2 RT-PCR扩增 | 第28-29页 |
2.2.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29-30页 |
2.2.9.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2.2.9.2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29页 |
2.2.9.3 质粒DNA抽提 | 第29-30页 |
2.2.10 组织原位杂交 | 第30-32页 |
2.2.10.1 探针制备 | 第30-31页 |
2.2.10.2 原位杂交 | 第31-32页 |
2.2.11 组织特异性Marker line与突变体的杂交 | 第32页 |
2.2.12 荧光蛋白观察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3.1 基因分析 | 第32-34页 |
3.1.1 拟南芥短根突变的来源 | 第32-33页 |
3.1.2 RRL基因蛋白结构预测 | 第33-34页 |
3.1.3 rrl1突变体的基因敲出验证 | 第34页 |
3.2 功能验证 | 第34-44页 |
3.2.1 突变体表型 | 第34-36页 |
3.2.2 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 第36-37页 |
3.2.3 RRL基因主要在胚后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作用 | 第37-38页 |
3.2.4 rrl1突变体中干细胞活性和静止中心功能的维持 | 第38-39页 |
3.2.5 rrl1突变体对生长素处理的应答 | 第39-41页 |
3.2.6 rrl1突变体对细胞分裂素处理不敏感 | 第41-43页 |
3.2.7 RRL基因影响细胞周期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8页 |
4.1 RRL基因调控拟南芥胚后根的生长发育 | 第44-45页 |
4.2 线粒体参与根的生长发育 | 第45-46页 |
4.3 激素与根生长发育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8页 |
附录1 | 第58-59页 |
附录2 | 第59-61页 |
附录3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