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传播媒介论文

大学生手机媒介沟通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前言第13-29页
    1.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对总体社交的影响第15-17页
        1.1.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沟通对社交的促进作用第15-16页
        1.1.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沟通对社交的阻碍作用第16-17页
    1.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模式第17-18页
        1.2.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单一工具的社交模式第17页
        1.2.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综合社交模式第17-18页
    1.3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与FTF的关系研究第18-19页
        1.3.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与FTF的对比第18页
        1.3.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与FTF的相互影响第18-19页
    1.4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的心理机制第19-22页
        1.4.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与人格变量第19-20页
            1.4.1.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第19页
            1.4.1.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对人格的影响第19-20页
        1.4.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与认同感第20-21页
        1.4.3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沟通与孤独和焦虑第21-22页
    1.5 手机的社交意义第22-23页
        1.5.1 手机的使用目的第22页
        1.5.2 手机对社交的影响第22页
        1.5.3 手机的社交模式第22-23页
    1.6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4页
        1.6.1 信息通讯技媒介的社交行为的基本描述第23页
        1.6.2 信息通讯技术的社交的心理机制第23-24页
    1.7 问题的提出第24-28页
        1.7.1 手机媒介的社交行为的用户分类第24-25页
        1.7.2 信息通讯媒介的社交行为的主观态度的因素结构第25-26页
        1.7.3 手机媒介社交的心理机制第26-28页
    1.8 研究构思第28-29页
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第29-35页
    2.1 研究方法第29-31页
        2.1.1 手机上网使用习惯问卷编制第29-30页
            2.1.1.1 手机上网使用行为第29页
            2.1.1.2 手机上网使用程度第29-30页
            2.1.1.3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的主观态度第30页
        2.1.2 人格量表第30-31页
            2.1.2.1 艾森克人格量表第30页
            2.1.2.2 自我认同第30-31页
            2.1.2.3 社会认同第31页
            2.1.2.4 社会适应性与情绪稳定性第31页
    2.2 被试及分组第31-34页
    2.3 数据处理第34-35页
3 结果第35-63页
    3.1 前测组第35-37页
        3.1.1 主观态度量表项目、信度分析第35页
        3.1.2 主观态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第35-36页
        3.1.3 手机使用程度的项目分析第36-37页
    3.2 探索性因素组结果第37-50页
        3.2.1 自编主观态度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第37-38页
        3.2.2 手机上网使用行为第38-43页
            3.2.2.1 手机/PC使用比例第38-39页
            3.2.2.2 手机上网使用场景第39-41页
            3.2.2.3 手机上网使用程度第41页
            3.2.2.4 手机/PC的自我和社交更新第41-43页
        3.2.3 自我与社会认同状况第43-44页
        3.2.4 艾森克人格问卷第44-45页
        3.2.5 社会适应性情况第45页
        3.2.6 情绪稳定性情况第45-46页
        3.2.7 变量的相关矩阵第46-50页
    3.3 验证性因素组的结果第50-63页
        3.3.1 主观态度量表的效度分析第50-51页
        3.3.2 手机使用程度与主观态度的路径分析第51-52页
        3.3.3 主观态度与更新行为的路径分析第52-57页
        3.3.4 人格变量与手机更新行为的路径分析第57-63页
4 综合讨论第63-70页
    4.1 手机使用行为的用户分类第63-64页
    4.2 主观态度的因素结构第64页
    4.3 使用行为与主观态度之间的关系第64-66页
    4.4 人格与更新行为的关系第66-70页
        4.4.1 认同感与更新行为第66-67页
        4.4.2 艾森克人格特质与更新行为第67-68页
        4.4.3 社会适应性和情绪稳定性与更新行为的关系第68页
        4.4.4 人格与更新行为的综述讨论第68-70页
5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第70-71页
    5.1 结论第70页
    5.2 本研究的不足第70页
    5.3 进一步研究设想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附录第76-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为例
下一篇:大豆品种群体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茎粗和单株荚数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