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文献综述 | 第21-39页 |
2.1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2.1.1 数字图书馆 | 第21-22页 |
2.1.2 数字图书馆用户 | 第22-23页 |
2.1.3 信息需求 | 第23页 |
2.1.4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 | 第23-24页 |
2.2 用户信息需求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24-30页 |
2.2.1 用户信息需求的层次理论 | 第24-26页 |
2.2.2 用户信息需求的存在形式 | 第26-27页 |
2.2.3 用户信息需求的规律 | 第27-28页 |
2.2.4 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结构 | 第28-30页 |
2.3 用户信息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2.4 相关理论及模型 | 第34-39页 |
第3章 实证模型及假设 | 第39-67页 |
3.1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分析 | 第39-42页 |
3.1.1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 | 第39-41页 |
3.1.2 数字图书馆不同类型用户的信息需求状况 | 第41-42页 |
3.2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内容分类 | 第42-45页 |
3.2.1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分类 | 第42-43页 |
3.2.2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服务需求分类 | 第43-45页 |
3.3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45-52页 |
3.3.1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初选集的构建 | 第45-46页 |
3.3.2 专家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 第46页 |
3.3.3 筛选重要影响因素 | 第46-50页 |
3.3.4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重要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第50-52页 |
3.4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 第52-64页 |
3.4.1 用户自身因素 | 第52-58页 |
3.4.2 数字图书馆因素 | 第58-64页 |
3.5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64-65页 |
3.6 实证分析计量模型构建 | 第65-67页 |
第4章 基于调研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分析 | 第67-89页 |
4.1 问卷的设计 | 第67页 |
4.2 问卷的调查与数据处理 | 第67-69页 |
4.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69-71页 |
4.3.1 信度分析 | 第69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69-71页 |
4.4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第71-86页 |
4.4.1 用户背景资料分析 | 第71-73页 |
4.4.2 用户使用网络和图书馆背景分析 | 第73-77页 |
4.4.3 用户信息需求分析 | 第77-86页 |
4.5 问卷调查数据的总结 | 第86-89页 |
第5章 数据分析及讨论 | 第89-111页 |
5.1 变量定义及说明 | 第89-91页 |
5.2 显著性检验 | 第91-93页 |
5.3 回归分析 | 第93-103页 |
5.3.1 信息资源类型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93-95页 |
5.3.2 信息资源专题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95-96页 |
5.3.3 信息服务内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96-98页 |
5.3.4 信息服务渠道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98-103页 |
5.4 实证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1页 |
5.4.1 假设检验结果 | 第103-109页 |
5.4.2 模型修正 | 第109-111页 |
第6章 提高用户信息需求的对策 | 第111-117页 |
6.1 提高用户信息素质 | 第111-112页 |
6.1.1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用户的教育程度 | 第111页 |
6.1.2 完善网络设施,提高用户对网络的认知和应用程度 | 第111-112页 |
6.1.3 加强用户培训 | 第112页 |
6.2 优化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建设 | 第112-117页 |
6.2.1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优化资源结构 | 第112-114页 |
6.2.2 转变服务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 | 第114-115页 |
6.2.3 其它方面 | 第115-117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7-119页 |
7.1 主要工作成果 | 第117页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7.3 不足之处 | 第118页 |
7.4 进一步的工作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附录 | 第125-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