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5-19页 |
附表索引 | 第19-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5页 |
1.1 生物传感器导论 | 第20-21页 |
1.2 生物传感器的结构 | 第21-23页 |
1.2.1 生物感应元件 | 第21-22页 |
1.2.2 信号处理元件 | 第22-23页 |
1.3 生物传感器的优缺点 | 第23-24页 |
1.3.1 生物传感器的优点 | 第23-24页 |
1.3.2 生物传感器的不足 | 第24页 |
1.4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 第24-30页 |
1.4.1 根据生物感应元件对生物传感器分类 | 第24-27页 |
1.4.2 根据信号处理元件对生物传感器分类 | 第27-29页 |
1.4.3 根据检测物与生物感应元件反应特点对生物传感器分类 | 第29-30页 |
1.5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 第30-32页 |
1.5.1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 第30-31页 |
1.5.2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31页 |
1.5.3 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31页 |
1.5.4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 | 第31-32页 |
1.5.5 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 | 第32页 |
1.6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第32-33页 |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1.8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34-35页 |
第2章 基于谷胱甘肽保护的银纳米颗粒检测重金属 Pb(Ⅱ)离子 | 第35-55页 |
2.1 前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与方法 | 第36-38页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36-3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3页 |
2.3.1 重金属 Pb(Ⅱ)离子检测原理 | 第38-39页 |
2.3.2 谷胱甘肽对银纳米颗粒的保护作用 | 第39-47页 |
2.3.3 重金属 Pb(Ⅱ)离子浓度检测 | 第47-48页 |
2.3.4 EDTA 对重金属 Pb(Ⅱ)离子检测的影响 | 第48-50页 |
2.3.5 重金属检测特异性 | 第50-52页 |
2.3.6 环境模拟样品中重金属 Pb(Ⅱ)离子检测 | 第52-53页 |
2.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荧光银纳米簇检测三硝基甲苯 | 第55-70页 |
3.1 前言 | 第55-56页 |
3.2 实验与方法 | 第56-58页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56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3.3.1 TNT 检测原理 | 第58-59页 |
3.3.2 荧光银纳米簇特性 | 第59-63页 |
3.3.3 甲醇对银纳米簇荧光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4 NaCl 对银纳米簇荧光的影响 | 第64页 |
3.3.5 孵育时间对 TNT 检测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6 不同浓度 TNT 的检测 | 第65-66页 |
3.3.7 TNT 检测特异性 | 第66-68页 |
3.3.8 实际样品中 TNT 的检测 | 第68页 |
3.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基于斑点杂交原理可视化、半定量检测多环芳烃代表物苯并(а)芘 | 第70-83页 |
4.1 前言 | 第70-71页 |
4.2 实验与方法 | 第71-74页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71-7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2页 |
4.3.1 苯并(а)芘检测原理 | 第74-75页 |
4.3.2 多环芳烃抗原合成 | 第75页 |
4.3.3 抗原稀释倍数对苯并(а)芘检测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4 抗原与抗体反应时间对苯并(а)芘检测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5 抗体稀释缓冲液对苯并(а)芘检测的影响 | 第77-78页 |
4.3.6 曝光时间对苯并(а)芘检测的影响 | 第78页 |
4.3.7 不同浓度的苯并(а)芘检测 | 第78-80页 |
4.3.8 苯并(а)芘检测特异性 | 第80页 |
4.3.9 芘修饰的 ssDNA 作为半抗原检测苯并(а)芘 | 第80-81页 |
4.3.10 实际样品中苯并(а)芘的检测 | 第81-82页 |
4.4 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基于单链 DNA 保护的银纳米颗粒检测含巯基氨基酸 | 第83-99页 |
5.1 前言 | 第83-84页 |
5.2 实验与方法 | 第84-86页 |
5.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84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84-8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7页 |
5.3.1 含巯基氨基酸检测原理 | 第86-87页 |
5.3.2 盐放大信号检测同型半胱氨酸 | 第87-89页 |
5.3.3 盐浓度对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影响 | 第89页 |
5.3.4 ssDNA 长度对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影响 | 第89-90页 |
5.3.5 先加入 ssDNA 和后加入 ssDNA 对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6 含巯基氨基酸检测特异性 | 第92-94页 |
5.3.7 模拟实际样品中含巯基氨基酸的检测 | 第94-97页 |
5.4 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 基于单链 DNA 保护的金纳米颗粒检测半胱氨酸 | 第99-118页 |
6.1 前言 | 第99页 |
6.2 实验与方法 | 第99-101页 |
6.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99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99-10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7页 |
6.3.1 半胱氨酸检测原理 | 第101-102页 |
6.3.2 不同盐浓度对半胱氨酸检测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6.3.3 不同长度的 ssDNA 对半胱氨酸检测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6.3.4 ssDNA 浓度对半胱氨酸检测的影响 | 第108页 |
6.3.5 ssDNA 二级结构和序列特异性对半胱氨酸检测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6.3.6 核酸与金纳米颗粒孵育时间对半胱氨酸检测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6.3.7 不同 pH 对半胱氨酸检测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6.3.8 不同浓度半胱氨酸的检测 | 第113-115页 |
6.3.9 氨基酸检测特异性 | 第115-116页 |
6.3.10 模拟实际样品中氨基酸的检测 | 第116-117页 |
6.4 小结 | 第117-118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42页 |
附录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