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风险社会视域下传统刑法之困境与出路 | 第12-27页 |
1.1 风险社会理论概述 | 第12-16页 |
1.1.1 风险和风险社会内涵厘定 | 第12-14页 |
1.1.2 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1.1.3 风险社会理论的内在缺陷与积极意义 | 第15-16页 |
1.2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的困境与风险刑法理论的提出 | 第16-27页 |
1.2.1 社会变迁时期我国的风险景观 | 第16-19页 |
1.2.2 风险社会给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带来的挑战 | 第19-23页 |
1.2.3 风险刑法理论的提出及其地位界定 | 第23-27页 |
2 风险社会视域下刑法改革之价值分析与范围边界 | 第27-34页 |
2.1 我国风险刑法的具体价值分析 | 第27-30页 |
2.1.1 风险刑法与刑法价值的多元化 | 第27-28页 |
2.1.2 风险刑法与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 | 第28-29页 |
2.1.3 风险刑法与严而不厉的刑罚结构 | 第29-30页 |
2.2 风险刑法理论的适用原则 | 第30-34页 |
2.2.1 坚持宪法的适当性原则 | 第30-32页 |
2.2.2 坚持刑法的谦抑精神 | 第32页 |
2.2.3 坚持罪刑法定视野下的机能性解释原则 | 第32-34页 |
3 风险社会视域下刑法规制之具体设想 | 第34-44页 |
3.1 关于总则上对风险犯罪规制之调整 | 第34-39页 |
3.1.1 法益保护原则之利用 | 第34-36页 |
3.1.2 责任主义原则之修正 | 第36-37页 |
3.1.3 组织犯罪种类之拓宽 | 第37-38页 |
3.1.4 刑法归责原则之构建 | 第38-39页 |
3.2 关于分则中对风险犯罪规制之完善 | 第39-44页 |
3.2.1 对持有型犯罪之处罚 | 第39-41页 |
3.2.2 对预备犯之刑法规制 | 第41-42页 |
3.2.3 对危险犯类型之适用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