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我国累犯量刑制度的现状 | 第13-24页 |
1.1 累犯的概念 | 第13-15页 |
1.1.1 累犯概念的学术之争 | 第13-14页 |
1.1.2 我国现行的累犯概念 | 第14-15页 |
1.2 我国累犯量刑的原则 | 第15-18页 |
1.2.1 从重处罚原则 | 第15页 |
1.2.2 累犯从重处罚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3 我国累犯量刑制度的缺陷 | 第18-24页 |
1.3.1 缺失人格评价制度 | 第19-21页 |
1.3.2 我国累犯量刑原则单一 | 第21-24页 |
2 人格评价理论概述 | 第24-30页 |
2.1 人格评价的概念 | 第24页 |
2.2 人格评价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24-25页 |
2.3 人身危险性测评与人格评价理论 | 第25-30页 |
2.3.1 人身危险性与精神分析的人格评价 | 第26-27页 |
2.3.2 人身危险性与特质论的人格评价 | 第27-28页 |
2.3.3 人身危险性与学习理论的人格评价 | 第28-30页 |
3 设立我国累犯人格评价制度的设想 | 第30-42页 |
3.1 累犯人格评价制度的内容 | 第30-32页 |
3.1.1 累犯人格评价制度的概念 | 第30-31页 |
3.1.2 以人格评价为基础的累犯分类 | 第31-32页 |
3.2 设立人格评价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 第32-34页 |
3.2.1 有利于实现对累犯科学地评价 | 第32页 |
3.2.2 实现累犯特别预防的目的 | 第32-33页 |
3.2.3 细化累犯量刑的情节 | 第33-34页 |
3.2.4 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要求 | 第34页 |
3.3 累犯人格评价制度的设计 | 第34-42页 |
3.3.1 以并合论思想为指导 | 第34-37页 |
3.3.2 累犯人格评价的主体 | 第37-38页 |
3.3.3 人格评价活动开始及评价材料出示的时间 | 第38页 |
3.3.4 人格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 第38-40页 |
3.3.5 与公诉案件审查起诉期限及法庭审理审理期限冲突问题 | 第40-42页 |
4 人格评价对累犯量刑的影响 | 第42-50页 |
4.1 普通累犯可以从重处罚或加重处罚 | 第42-45页 |
4.1.1 可以从重处罚的普通累犯情节 | 第43-44页 |
4.1.2 可以加重处罚的普通累犯 | 第44-45页 |
4.1.3 从重幅度的探析 | 第45页 |
4.2 特别累犯应当从重或加重处罚 | 第45-49页 |
4.2.1 加重处罚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4.2.2 加重幅度探析 | 第47-49页 |
4.3 累犯量刑立法建议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