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5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1.1.1 选题的背景:环境政策及其执行差距 | 第12-13页 |
1.1.2 研究问题与主要结论 | 第13-15页 |
1.2 文献述评 | 第15-37页 |
1.2.1 政策执行的概念 | 第15-16页 |
1.2.2 政策执行的类型 | 第16-18页 |
1.2.3 政策执行研究 | 第18-24页 |
1.2.4 中国政策执行:中西方的研究视角 | 第24-37页 |
1.3 分析框架:竞争性解释 | 第37-47页 |
1.3.1 模糊-冲突模型 | 第38-40页 |
1.3.2 模糊-冲突模型的批判 | 第40-42页 |
1.3.3 分析框架的建构:一个修正的模型 | 第42-47页 |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47-5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1.4.2 文章结构 | 第49-51页 |
第2章 政治性执行:作为高冲突、低模糊的节能减排政策 | 第51-83页 |
2.1 作为“政治任务”的节能减排政策 | 第53-57页 |
2.1.1 作为“政治任务”的政策 | 第53-54页 |
2.1.2 节能减排政策的背景 | 第54-56页 |
2.1.3 节能减排政策 | 第56-57页 |
2.2 政策执行过程:“失控”与“纠偏” | 第57-65页 |
2.2.1 拖延 | 第57-58页 |
2.2.2 纠偏 | 第58-60页 |
2.2.3 反弹 | 第60-62页 |
2.2.4 机械式执行 | 第62-64页 |
2.2.5 期望与期望之外的政策结果 | 第64-65页 |
2.3 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差距分析:基于政治性执行的视角 | 第65-77页 |
2.3.1 政策的低模糊性 | 第65-68页 |
2.3.2 政策的高冲突性 | 第68-69页 |
2.3.3 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逻辑:控制权与自主权 | 第69-77页 |
2.4 小结 | 第77-83页 |
2.4.1 回到传统:逻辑起点在何处?关注点在哪里?谁是核心参与者? | 第78-80页 |
2.4.2 政策执行中的注意力 | 第80页 |
2.4.3 政策执行的多变性:府际关系的变化还是权力的再生产 | 第80-83页 |
第3章 试验性执行:作为低冲突、高模糊的农村环保政策 | 第83-109页 |
3.1 作为“试点”的农村环境政策 | 第84-87页 |
3.1.1 作为“试点”的政策 | 第84-86页 |
3.1.2 农村环保政策出台的背景 | 第86页 |
3.1.3 农村环保政策方案: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 第86-87页 |
3.2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执行:“典型”的构建 | 第87-97页 |
3.2.1 长沙金塘模式:村民环保自治 | 第88-91页 |
3.2.2 青岛“五化”工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 第91-95页 |
3.2.3 异化的“典型” | 第95-97页 |
3.3 农村环保政策执行差距分析:基于试验性执行的视角 | 第97-105页 |
3.3.1 政策的性质:模糊性与冲突性 | 第97-100页 |
3.3.2 农村环保政策舞台中的行动者及其策略 | 第100-105页 |
3.4 小结 | 第105-109页 |
3.4.1 政策的模糊性:并非都是坏事 | 第105-106页 |
3.4.2 政策执行中的“情景”因素:参与者和资源 | 第106-107页 |
3.4.3 作为政策学习的试验性执行 | 第107-109页 |
第4章 象征性执行:作为高冲突、高模糊的“淮河变清”工程 | 第109-137页 |
4.1 作为“口号”的“淮河变清”工程 | 第110-112页 |
4.1.1 作为“口号”的政策 | 第110-111页 |
4.1.2 “淮河变清”工程的政策背景:从治水到治污 | 第111-112页 |
4.2 淮河治污过程:1994-2000 | 第112-118页 |
4.2.1 第一阶段的淮河治污:1994-1997 | 第112-115页 |
4.2.2 第二阶段的淮河治污:1998-2000 | 第115页 |
4.2.3 淮河治理的绩效 | 第115-118页 |
4.3 淮河变清政策执行差距分析:以象征性执行为视角 | 第118-133页 |
4.3.1 政策的性质:模糊性与冲突性 | 第118-121页 |
4.3.2 政策执行中的核心行动者 | 第121-125页 |
4.3.3 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联盟 | 第125-130页 |
4.3.4 政策联盟之间的博弈 | 第130-133页 |
4.4 小结 | 第133-137页 |
4.4.1 政策的模糊性:执行软约束的前提 | 第133-134页 |
4.4.2 地方联盟:影响象征性执行的关键性因素 | 第134页 |
4.4.3 技术官僚:政策的解释者、行动方案的设计者 | 第134-137页 |
第5章 行政性执行:作为低冲突、低模糊的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 | 第137-156页 |
5.1 作为“常规”的环境监理标准建设 | 第137-141页 |
5.1.1 作为“常规”的政策 | 第137-138页 |
5.1.2 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 第138-139页 |
5.1.3 环境监理机构标准化建设 | 第139-141页 |
5.2 环境监理标准化政策的执行 | 第141-147页 |
5.2.1 环境监理机构设置 | 第142-143页 |
5.2.2 环境监理人员配备 | 第143-146页 |
5.2.3 环境监理设备配置 | 第146-147页 |
5.3 环境监理标准化执行差距分析:基于行政性执行的视角 | 第147-152页 |
5.3.1 政策的清晰性与低冲突性 | 第147页 |
5.3.2 政策执行资源短缺 | 第147-148页 |
5.3.3 非“正统”的官僚制 | 第148-151页 |
5.3.4 联合行动的复杂性 | 第151-152页 |
5.4 小结 | 第152-156页 |
5.4.1 行政性执行的理想与现实 | 第152-153页 |
5.4.2 行政性执行需以官僚制为基础 | 第153-154页 |
5.4.3 行政性执行需以资源为必要条件 | 第154-156页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56-168页 |
6.1 主要发现: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 第156-162页 |
6.1.1 政治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 第158-159页 |
6.1.2 试验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 第159-160页 |
6.1.3 象征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 第160-161页 |
6.1.4 行政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 第161-16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162-166页 |
6.2.1 政治性执行:以“问题治理”为导向 | 第163页 |
6.2.2 试验性执行:优化“执行结构” | 第163-164页 |
6.2.3 象征性执行:从“对立”走向“合作” | 第164页 |
6.2.4 行政性执行:走出“政治国家” | 第164-165页 |
6.2.5 替代的选择:构建小政府、减少政策执行 | 第165-16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66-168页 |
6.3.1 验证分析框架的适用性 | 第166-167页 |
6.3.2 政策执行类型转化的条件 | 第167页 |
6.3.3 政策周期研究与政策类型研究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98页 |
后记 | 第198-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