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本文使用的主要符号 | 第16-18页 |
附图 | 第18-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5页 |
内容摘要 | 第21页 |
1.1 引言 | 第21-22页 |
1.2 飞机装配技术现状 | 第22-29页 |
1.2.1 国外飞机装配技术现状 | 第22-24页 |
1.2.2 国内飞机装配技术现状 | 第24-25页 |
1.2.3 现代飞机数字化装配的若干关键技术 | 第25-29页 |
1.2.3.1 基于数字化标准工装的数字化协调技术 | 第25-26页 |
1.2.3.2 数字化柔性装配工装 | 第26-28页 |
1.2.3.3 数字化测量技术 | 第28-29页 |
1.3 有限元法在飞机装配领域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1.4 调姿工装建模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1.5 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意义和总体框架 | 第31-35页 |
1.5.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31页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5.2.1 翼身数字化装配系统设计 | 第32页 |
1.5.2.2 机身工艺接头承载分析 | 第32页 |
1.5.2.3 机身支撑点设计 | 第32页 |
1.5.2.4 定位器空间定位误差模型 | 第32页 |
1.5.2.5 定位器部件刚度配置方法 | 第32-33页 |
1.5.3 论文总体框架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姿态调整方法及调姿工装优化设计 | 第35-46页 |
内容摘要 | 第35页 |
2.1 装配要求分析 | 第35-36页 |
2.1.1 装配工艺要求 | 第35页 |
2.1.2 翼身对接技术指标 | 第35-36页 |
2.2 姿态调整方法 | 第36-40页 |
2.2.1 空间位姿描述 | 第36-37页 |
2.2.2 位姿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2.2.3 调姿单元运动学方程 | 第38-39页 |
2.2.4 姿态调整过程 | 第39-40页 |
2.3 数字化装配系统 | 第40-43页 |
2.3.1 调姿工装 | 第40-41页 |
2.3.2 控制系统 | 第41-42页 |
2.3.3 测量系统 | 第42页 |
2.3.4 软件系统 | 第42-43页 |
2.3.5 系统集成 | 第43页 |
2.4 调姿工装系统设计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工艺接头承载分析 | 第46-68页 |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工艺接头布局原则 | 第47页 |
3.3 工艺接头设计 | 第47-51页 |
3.3.1 工艺接头结构 | 第47-49页 |
3.3.2 工艺接头与机身的连接方式 | 第49页 |
3.3.3 工艺接头与定位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 第49-51页 |
3.4 机身工艺承载分析 | 第51-67页 |
3.4.1 工艺接头受力分析 | 第51-52页 |
3.4.2 有限元建模分析 | 第52-56页 |
3.4.2.1 机身模型 | 第52-54页 |
3.4.2.2 工艺接头模型 | 第54页 |
3.4.2.3 螺栓模型 | 第54-55页 |
3.4.2.4 载荷及边界条件 | 第55-56页 |
3.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3.4.3.1 机身侧壁板强度校核 | 第56-59页 |
3.4.3.2 工艺接头强度校核 | 第59-60页 |
3.4.3.3 工艺接头刚度校核 | 第60-61页 |
3.4.4 连接螺栓组载荷分布 | 第61-62页 |
3.4.5 连接形式对螺栓组载荷分布的影响 | 第62-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飞机总装配中支撑点设计分析技术 | 第68-82页 |
内容摘要 | 第68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飞机部件支撑点设计方法 | 第69-72页 |
4.2.1 飞机部件支撑点设置原则 | 第69页 |
4.2.2 飞机部件可支撑位置选择 | 第69-70页 |
4.2.3 飞机部件支撑点设置评价方法 | 第70-72页 |
4.2.3.1 飞机部件测量点布局 | 第70页 |
4.2.3.2 飞机部件承载分析 | 第70-71页 |
4.2.3.3 飞机部件测量点位置误差 | 第71-72页 |
4.3 机身有限元模型 | 第72-73页 |
4.3.1 机身模型简化 | 第72页 |
4.3.2 载荷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72-73页 |
4.3.3 机身网格模型 | 第73页 |
4.4 机身支撑点设置对变形的影响 | 第73-80页 |
4.4.1 机身测量点布局 | 第73-75页 |
4.4.2 机身可支撑位置 | 第75页 |
4.4.3 机身姿态对机身变形的影响 | 第75-77页 |
4.4.4 工艺接头安装位置对机身变形的影响 | 第77-78页 |
4.4.5 定位器布局与数量对机身变形的影响 | 第78-80页 |
4.5 机身多点支撑方法 | 第80-8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定位器部件刚度配置方法 | 第82-107页 |
内容摘要 | 第82页 |
5.1 引言 | 第82-83页 |
5.2 定位器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 第83-87页 |
5.2.1 定位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83-85页 |
5.2.2 定位器运动学模型 | 第85-87页 |
5.3 定位器空间定位误差模型 | 第87-95页 |
5.3.1 底座部件误差模型 | 第87-88页 |
5.3.2 立柱部件误差模型 | 第88-91页 |
5.3.3 Y轴滑台部件误差模型 | 第91-93页 |
5.3.4 X轴滑台部件误差模型 | 第93-94页 |
5.3.5 定位器空间位置误差模型 | 第94-95页 |
5.4 机身位姿误差与变形描述 | 第95-97页 |
5.5 机身位姿误差与变形计算方法 | 第97-98页 |
5.6 定位器部件刚度配置方法 | 第98-101页 |
5.6.1 定位器刚度参数定义 | 第98-99页 |
5.6.2 定位器刚度配置评价准则 | 第99-100页 |
5.6.3 定位器刚度配置流程 | 第100-101页 |
5.7 计算实例 | 第101-105页 |
5.7.1 调姿工装参数 | 第101-102页 |
5.7.2 定位器部件刚度优化配置 | 第102-10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6.1 结论 | 第107-108页 |
6.2 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 第121页 |
1 学术论文 | 第121页 |
2 发明专利 | 第121页 |
3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