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房屋细部构造设计论文--阳台、遮阳蓬、雨蓬论文

遮阳随机调节模式及对室内光热环境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建筑节能重要性第10页
        1.1.2 建筑遮阳的必要性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9页
        1.2.1 遮阳对能耗的影响第11-15页
        1.2.2 遮阳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第15页
        1.2.3 遮阳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第15-17页
        1.2.4 活动遮阳控制模式第17-19页
        1.2.5 存在的不足第1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9-22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创新点第20-22页
第二章 遮阳调节行为影响主因分析第22-43页
    2.1 实验测试第22-31页
        2.1.1 典型建筑第22页
        2.1.2 测试内容和方法第22-24页
        2.1.3 测试结果第24-31页
    2.2 遮阳调节行为影响主因分析方法第31-34页
        2.2.1 二分类Logistic模型第31-32页
        2.2.2 有序Logit方法第32-33页
        2.2.3 累积比数模型第33-34页
    2.3 结果分析第34-42页
        2.3.1 室外温度与遮阳状态第34-38页
        2.3.2 太阳辐射与遮阳状态第38-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遮阳随机调节行为模型建立第43-63页
    3.1 马尔科夫介绍第43-45页
        3.1.1 马尔科夫随机过程第43页
        3.1.2 马尔科夫链第43-44页
        3.1.3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第44页
        3.1.4 马尔科夫链的基本性质第44-45页
    3.2 遮阳调节的不确定性第45-46页
    3.3 遮阳调节马尔科夫模型第46-62页
        3.3.1 遮阳状态转移矩阵的分类第47-48页
        3.3.2 遮阳状态转移矩阵第48-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遮阳调节行为耦合分析模型构建第63-83页
    4.1 模型构建方法第63-66页
        4.1.1 BCVTB介绍第63-65页
        4.1.2 Ptolemy Ⅱ介绍第65-66页
        4.1.3 Energyplus介绍第66页
    4.2 BCVTB模型的构建第66-73页
        4.2.1 模型输入部分第66-70页
        4.2.2 模型计算部分第70-72页
        4.2.3 输出反馈部分第72页
        4.2.4 BCVTB与EnergyPlus同步数据交换第72-73页
    4.3 典型办公建筑模型第73-76页
        4.3.1 模型参数第73-75页
        4.3.2 计算设置第75-76页
    4.4 敏感性分析第76-82页
        4.4.1 遮阳调节计算结果第76-77页
        4.4.2 遮阳调节统计分析第77-80页
        4.4.3 遮阳调节对计算结果的敏感性第80-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热环境影响分析第83-105页
    5.1 背景第83页
    5.2 热环境评价指标选取第83-85页
        5.2.1 客观评价指标第83-84页
        5.2.2 主观评价指标第84-85页
    5.3 结果分析第85-104页
        5.3.1 基础室温第85-88页
        5.3.2 辐射透过量第88-89页
        5.3.3 能耗第89-97页
        5.3.4 PMV_(rad)指标第97-101页
        5.3.5 PPD_(rad)指标第101-104页
    5.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光环境影响分析第105-136页
    6.1 光环境评价指标选取第105-109页
    6.2 分析工具第109-110页
    6.3 光环境分析方法第110-111页
        6.3.1 参数设置第110页
        6.3.2 分析方法第110-111页
    6.4 结果分析第111-135页
        6.4.1 UDI第111-115页
        6.4.2 照度波动第115-119页
        6.4.3 亮度第119-124页
        6.4.4 DGI第124-126页
        6.4.5 DGP第126-135页
    6.5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6-138页
    7.1 结论第136-137页
    7.2 展望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介质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数值模拟与应用基础研究
下一篇:基于移动机器人平台的有害气体监测技术关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