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9-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4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2.1 电磁测井技术简介 | 第15-17页 |
1.2.2 随钻电磁波测井发展简介 | 第17-20页 |
1.2.3 随钻电磁波测井响应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4 随钻地质导向与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1.3.3 关键技术 | 第26-27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成果 | 第27-28页 |
第二章 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原理与快速模拟 | 第28-46页 |
2.1 随钻测井井下环境 | 第28-32页 |
2.1.1 层厚 | 第29页 |
2.1.2 仪器与地层相对倾角 | 第29-30页 |
2.1.3 地层电阻率各向异性 | 第30-31页 |
2.1.4 泥浆侵入 | 第31页 |
2.1.5 井眼形状与仪器位置 | 第31-32页 |
2.2 随钻电磁波测井原理 | 第32-34页 |
2.2.1 传统随钻电磁波测井仪器测量原理 | 第32-33页 |
2.2.2 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仪器测量原理 | 第33-34页 |
2.3 层状各向同性介质磁偶极子源解析解 | 第34-37页 |
2.4 层状各向异性介质磁偶极子源解析解 | 第37-39页 |
2.5 柱状分层介质磁偶极子源解析解 | 第39-40页 |
2.6 含 Bessel 函数积分与计算实例 | 第40-45页 |
2.6.1 含 Bessel 函数积分 | 第40-41页 |
2.6.2 计算实例 | 第41-45页 |
2.7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随钻电磁波测井响应三维数值模拟 | 第46-64页 |
3.1 数学地质模型 | 第46-47页 |
3.2 各向同性介质三维柱坐标系 FDTD | 第47-52页 |
3.2.1 三维柱坐标系 FDTD 原理 | 第47-48页 |
3.2.2 激励源的加入与测量信号提取 | 第48-49页 |
3.2.3 局部加密技术与界面参数处理 | 第49-51页 |
3.2.4 UPML 吸收边界条件 | 第51-52页 |
3.3 倾斜各向异性介质三维柱坐标系 FDTD | 第52-55页 |
3.3.1 圆柱坐标系下各向异性电导率获取 | 第52-54页 |
3.3.2 圆柱坐标系下各向异性地层 FDTD 差分格式 | 第54-55页 |
3.4 数值稳定性与色散条件 | 第55-57页 |
3.4.1 数值稳定性条件 | 第55-56页 |
3.4.2 数值色散问题 | 第56页 |
3.4.3 介电常数放大策略 | 第56-57页 |
3.5 模拟结果验证与计算实例 | 第57-62页 |
3.5.1 程序结果验证 | 第57-58页 |
3.5.2 随钻电磁波仪器偏心计算实例 | 第58-60页 |
3.5.3 各向同性/异性地层响应对比实例 | 第60-61页 |
3.5.4 传统电磁波与方位电磁波对比实例 | 第61-62页 |
3.6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交替隐式时域有限差分(ADI-FDTD)算法 | 第64-80页 |
4.1 三维柱坐标系 ADI-FDTD 算法 | 第64-70页 |
4.2 三维柱坐标系 SS-FDTD 算法 | 第70-74页 |
4.3 交替隐式算法稳定性分析 | 第74-76页 |
4.4 计算精度/效率对比与实例 | 第76-79页 |
4.5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随钻电磁波测井响应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99页 |
5.1 传统电磁波响应特征与响应因素 | 第80-82页 |
5.1.1 层厚影响 | 第80-81页 |
5.1.2 不同相对倾角 | 第81页 |
5.1.3 不同发射频率 | 第81-82页 |
5.1.4 不同对比度 | 第82页 |
5.2 PeriScope 仪器响应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82-89页 |
5.2.1 不同发射频率 | 第82-84页 |
5.2.2 不同线圈距 | 第84页 |
5.2.3 不同对比度 | 第84-86页 |
5.2.4 不同相对倾角 | 第86-87页 |
5.2.5 层厚影响 | 第87页 |
5.2.6 地层方位角的影响 | 第87-89页 |
5.3 AziTrak 仪器响应特征 | 第89-93页 |
5.3.1 仪器方位探测能力 | 第89-90页 |
5.3.2 Electric Midpoint | 第90-91页 |
5.3.3 不同电阻率对比度下响应 | 第91-92页 |
5.3.4 不同相对倾角响应对比 | 第92-93页 |
5.4 ADR 仪器响应特征 | 第93-97页 |
5.4.1 与传统电磁波响应对比 | 第93-95页 |
5.4.2 不同线圈距响应对比 | 第95页 |
5.4.3 不同电阻率对比下响应分析 | 第95-97页 |
5.5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基于随钻电磁波的地质导向应用 | 第99-118页 |
6.1 井眼几何形状与仪器位置确定 | 第99-102页 |
6.1.1 超声井径测量 | 第99-100页 |
6.1.2 随钻中子孔隙度仪器测井径 | 第100页 |
6.1.3 随钻地层密度测量井径 | 第100-102页 |
6.2 传统随钻电磁波资料校正与处理 | 第102-106页 |
6.2.1 井眼校正 | 第102-103页 |
6.2.2 介电常数校正 | 第103-104页 |
6.2.3 围岩影响校正 | 第104-106页 |
6.3 基于传统随钻电磁波的地层界面预测 | 第106-112页 |
6.3.1 目标层位确定与标志层选取 | 第107页 |
6.3.2 钻前地质建模与测井响应钻前正演 | 第107-108页 |
6.3.3 基于随钻电磁波的地层界面反演 | 第108-112页 |
6.4 基于随钻方位电磁波的地层界面预测 | 第112-117页 |
6.5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基于随钻电磁波的电阻率各向异性评价 | 第118-126页 |
7.1 地层电阻率各向异性产生原因 | 第118-119页 |
7.2 各向异性地层随钻电磁波响应特征 | 第119-121页 |
7.2.1 各向异性地层随钻电磁波响应 | 第120-121页 |
7.2.2 发射频率的影响 | 第121页 |
7.3 层状泥质砂岩各向异性导电机理与随钻电磁波响应分析 | 第121-123页 |
7.4 基于随钻电磁波反演地层电阻率各向异性 | 第123-125页 |
7.4.1 图版法反演各向异性电阻率 | 第123页 |
7.4.2 基于解析解反演各向异性电阻率 | 第123-125页 |
7.5 小结 | 第125-12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页 |
附录 I 各向同性地层三维 FDTD 电场迭代格式 | 第138-140页 |
附录 II 各向异性地层三维 FDTD 电场迭代格式 | 第140-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