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5页 |
1 前言 | 第15-45页 |
1.1 古菌简介 | 第15-21页 |
1.1.1 三域分类系统 | 第15-16页 |
1.1.2 古菌的主要特征 | 第16-19页 |
1.1.3 古菌的主要类群 | 第19-21页 |
1.2 硫化叶菌及其遗传操作体系 | 第21-23页 |
1.3 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转录的比较 | 第23-31页 |
1.3.1 细菌的转录 | 第23-25页 |
1.3.2 真核生物的转录 | 第25-27页 |
1.3.3 古菌的转录 | 第27-31页 |
1.4 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的启动子 | 第31-34页 |
1.5 真核生物和古菌的起始子 | 第34-40页 |
1.5.1 真核生物的起始子 | 第34-35页 |
1.5.2 真核生物起始子的作用机制 | 第35-38页 |
1.5.3 古菌的起始子 | 第38-40页 |
1.6 启动子结构多样性在转录调控中的作用 | 第40-43页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43-4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5-56页 |
2.1 菌株和质粒 | 第45页 |
2.2 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 | 第45-47页 |
2.3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47-48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48-56页 |
2.4.1 大肠杆菌DH5α热击转化法 | 第48页 |
2.4.2 硫化叶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48-49页 |
2.4.3 硫化叶菌的电转化 | 第49页 |
2.4.4 硫化叶菌总D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2.4.5 硫化叶菌总RNA的提取 | 第50页 |
2.4.6 β-galactosidase(LacS)酶活测定 | 第50-51页 |
2.4.7 重叠延伸PCR | 第51-52页 |
2.4.8 系统突变 | 第52-53页 |
2.4.9 反转录实验 | 第53页 |
2.4.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3-54页 |
2.4.11 引物延伸实验 | 第54-55页 |
2.4.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88页 |
3.1 Inr的发现 | 第56-65页 |
3.1.1 araS启动子上鉴定到新的启动子元件 | 第56-60页 |
3.1.2 Inr的突变影响转录效率 | 第60-62页 |
3.1.3 Inr并不存在于所有启动子中 | 第62-65页 |
3.2 Inr的属性 | 第65-71页 |
3.2.1 Inr是基础转录必需的且依赖于TATA-box | 第65-67页 |
3.2.2 Inr的碱基偏好性 | 第67-71页 |
3.3 Inr激活转录 | 第71-78页 |
3.3.1 Inr对SiRe0562的激活 | 第71-75页 |
3.3.2 Inr对Sso0009和Sso1029的激活 | 第75-78页 |
3.4 Inr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8-88页 |
3.4.1 不同5'UTR长度基因的分类比对 | 第78-80页 |
3.4.2 不同功能基因的分类比对 | 第80-82页 |
3.4.3 保守Inr基因的Inr对转录很重要 | 第82-88页 |
4 讨论 | 第88-94页 |
4.1 Inr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启动子元件 | 第88-89页 |
4.2 哪个蛋白质与Inr结合 | 第89-91页 |
4.3 Inr对启动子结构多样性的贡献 | 第91-92页 |
4.4 Inr作为转录激活序列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6页 |
附录 | 第106-109页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