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34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5页 |
1.1.1 SDN体系架构及基本特征 | 第9-12页 |
1.1.2 SDN虚拟网络映射 | 第12-14页 |
1.1.3 SDN集中控制管理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31页 |
1.2.1 SDN中的网络虚拟化 | 第15-28页 |
1.2.1.1 网络虚拟化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2.1.2 网络虚拟化的趋势 | 第17-18页 |
1.2.1.3 网络虚拟化的相关技术 | 第18-23页 |
1.2.1.3.1 OpenFlow技术 | 第18-21页 |
1.2.1.3.2 ForCES技术 | 第21-23页 |
1.2.1.3.3 OpenFlow ForCES的区别 | 第23页 |
1.2.1.4 虚拟网络映射问题 | 第23-28页 |
1.2.1.4.1 虚拟网络映射分类 | 第24-25页 |
1.2.1.4.2 虚拟网络映射模型 | 第25-28页 |
1.2.2 SDN中的多控制节点管理 | 第28-31页 |
1.2.2.1 控制节点概述 | 第28-29页 |
1.2.2.2 多控制节点结构 | 第29-31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第31-32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3.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32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2页 |
1.5 本文的结构 | 第32-34页 |
2 基于功能块的虚拟网络映射模型 | 第34-48页 |
2.1 底层物理网络 | 第34-36页 |
2.2 虚拟网络请求 | 第36-39页 |
2.2.1 虚拟网络请求组成 | 第36-37页 |
2.2.2 虚拟网络请求时间 | 第37-39页 |
2.3 虚拟网络映射 | 第39-46页 |
2.3.1 节点映射过程 | 第40-42页 |
2.3.2 功能块映射过程 | 第42-44页 |
2.3.3 链路映射过程 | 第44-46页 |
2.4 映射模型的评价指标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3 基于功能块的虚拟网络映射方案与算法优化 | 第48-56页 |
3.1 节点映射方案 | 第48-51页 |
3.1.1 节点CPU需求值升序映射算法 | 第48-49页 |
3.1.2 节点CPU需求值降序映射算法 | 第49-51页 |
3.2 功能块映射方案 | 第51-53页 |
3.2.1 功能块需求模型 | 第51页 |
3.2.2 功能块映射方法 | 第51-53页 |
3.2.2.1 功能块固定部署 | 第52页 |
3.2.2.2 功能块租用 | 第52-53页 |
3.3 链路映射方案 | 第53页 |
3.4 节点选择共享功能块优化方案 | 第53-55页 |
3.4.1 基于节点CPU需求值升序的功能块选择共享算法 | 第54页 |
3.4.2 基于节点CPU需求值降序的功能块选择共享算法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映射方案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6-69页 |
4.1 仿真实验环境 | 第56-59页 |
4.1.1 产生底层物理网络 | 第56页 |
4.1.2 产生虚拟网络请求 | 第56-57页 |
4.1.3 虚拟网络映射仿真过程 | 第57-59页 |
4.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9-68页 |
4.2.1 不同的虚拟节点CPU上限值 | 第60-62页 |
4.2.2 不同的虚拟链路带宽上限值 | 第62-64页 |
4.2.3 不同的虚拟节点LFB数量与CPU比值 | 第64-66页 |
4.2.4 不同的总功能块种类 | 第66-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面向SDN的多控制节点管理方案及分析模型 | 第69-80页 |
5.1 面向SDN的多控制节点管理方案 | 第69-71页 |
5.2 面向SDN的OpenFlow应用 | 第71-72页 |
5.3 面向SDN的多控制节点管理方案的数学建模 | 第72-75页 |
5.3.1 转发节点参与效率模型 | 第73-74页 |
5.3.2 转发节点连接效率模型 | 第74-75页 |
5.4 多控制节点管理方案数字实验 | 第75-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8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本文作者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