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以四家诗为主要对象

中文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绪论第19-41页
 一、选题缘起第19-28页
  (一) 孟子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的需要第19-24页
  (二) 对汉代《诗》学渊源问题的重新审视第24-25页
  (三) 重大考古发现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机第25-28页
 二、研究现状第28-37页
 三、所据文献与目标要求第37-41页
第一章 孟子与周秦两汉《诗》学发展关系溯源第41-144页
 第一节 “恒久至道”:诗承渊源严秉孔学第41-88页
  一、“述礼乐,备王道”——孔子对《诗》的经典地位的重新确立第44-52页
   (一) “述礼乐”第46-48页
   (二) “备王道”第48-52页
  二、“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对孔门学术的坚守第52-60页
  三、“继往圣,开来学”——孟子对孔子《诗》学的继承与发展第60-88页
   (一) “政治之学”第61-74页
   (二) “性理之学”第74-88页
 第二节 “江山之助”:《诗》、《孟》流传并济齐楚第88-129页
  一、《诗》的保存与流传:“惟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第88-108页
   (一) 齐鲁第89-102页
    1、溯源:“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第89-93页
    2、表现:“汉之师儒,齐鲁为盛”第93-102页
   (二) 楚地第102-108页
    1、表现:楚地“颇有《诗》、《礼》”第103-104页
    2、溯源:“兰陵郁其茂俗”第104-108页
  二、孟子与《诗》学传播在齐鲁与楚地的汇流第108-129页
   (一) “传道之所”:孟子学说在稷下的流布第108-113页
   (二) “诗礼之乡”:孟子传播与《诗》学发展在邹鲁的汇流第113-121页
   (三) “多能讽诵”:孟学南传及性情、王道《诗》学观在楚地的融汇第121-129页
 第三节 “时运交移”:《孟子》辅经地位在汉代的确立第129-144页
  一、汉代孟子的学术地位:“黜诸子而尊孟子”第129-136页
   (一) “孟子首置博士”第130-131页
   (二) 盐铁之论“多本孟子之言”第131-133页
   (三) 《孟子》注本的频现第133-136页
  二、《孟子》与汉代经学的深层关联:“有六经,不可以无《孟子》”第136-144页
   (一) 《孟子》在汉代的学术定位:“序《诗》、《书》”第138-140页
   (二) 汉儒对《孟子》的广泛承袭:“诸经通义得引《孟子》以明事”第140-144页
第二章 孟子与鲁诗第144-213页
 第一节 孟子《诗》说与鲁诗的经学化第145-159页
  一、鲁诗“四始”与孟子渊源第146-155页
   (一) “四始”释义第147-151页
   (二) 鲁诗“四始”与孟子的“迹熄诗亡”说第151-155页
   (三) 鲁诗“四始”与汉代《诗》的经学化第155页
  二、鲁诗“以诗为谏”的经世致用方式对孟子的继承第155-159页
   (一) 以美刺言诗第156-158页
   (二) “以三百五篇谏”第158-159页
 第二节 鲁诗诗义阐释中的绍孟倾向第159-185页
  一、“颇重训诂”:字句使用对《孟子》的背离与承袭第159-163页
   (一) 背离:鲁诗与《孟子》用字差异辨析第159-162页
   (二) 承袭:孟子开鲁诗以字义释《诗》先河第162-163页
  二、“尤重先秦古义”:诗义阐释对《孟子》的重视第163-168页
   (一) 对孟子独特释义的承袭第165-167页
   (二) 对孟子诗义中哲学观点的采纳第167-168页
  三、“颇守典章之遗”:对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高度关注第168-185页
 第三节 司马迁对孟子的推尊:“粲若经传,继乎六籍”第185-201页
  一、司马迁与鲁诗第186-187页
  二、司马迁对孟子《诗》学地位的肯定第187-190页
  三、司马迁与汉代孟子地位的提升第190-192页
  四、《史记》在主旨与选材上对孟子的重视第192-201页
   (一) “孔子惧而作春秋”:孟子对《史记》创作宗旨的影响第192-195页
   (二) “祖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对《孟子》尧舜题材的采纳第195-201页
 第四节 赵岐对孟子的推尊:“孟子后而能深知其学者,莫如赵氏”第201-213页
  一、赵岐与鲁诗第201-202页
  二、赵岐身世与注《孟》动机第202-203页
  三、赵岐对孟子的推崇与评价第203-207页
   (一) “命世亚圣之大才”:对孟子“亚圣”身份的判定第203-207页
   (二) “尤长于《诗》、《书》”:对孟子《诗》学地位的认同第207页
  四、《孟子章句》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采纳第207-213页
   (一) 赵岐对“以意逆志”的理解第208-210页
   (二) 《孟子章句》的章指设置对“以意逆志”的体现第210-213页
第三章 孟子与齐诗第213-255页
 第一节 齐诗与孟子的地缘关系第213-218页
  一、齐诗的地域特性第213-215页
  二、孟子与齐地的关联第215-217页
  三、齐地对先秦思想及典籍的保存第217-218页
 第二节 齐诗“四始”、“五际”与孟子渊源第218-232页
  一、阴阳五行与思孟渊源第221-228页
  二、诗说的目的性指向:“言王道之安危”第228-232页
   (一) “四始”、“五际”的用《诗》倾向第229-230页
   (二) “四始”、“五际”设置中的“诗载王道“观第230-232页
 第三节 诗义阐释对孟子的采纳第232-249页
  一、诗旨理解相合第232-233页
  二、诗义阐释相同第233-236页
  三、引《诗》意图一致第236-249页
 第四节 齐诗的经学特征与孟子的《诗》学定位第249-255页
  一、齐诗“匡扶邦家”的经学定位与孟子的“迹熄诗亡”说第249-251页
  二、齐诗“以诗为谏”的用诗方式与孟子“诗载王道”的政教观第251-255页
第四章 孟子与韩诗第255-323页
 第一节 韩诗与《外传》的尊孟倾向第255-262页
  一、以“子”敬称第256-257页
  二、对孟子“圣”、“贤”地位的肯定第257-260页
  三、对孟母教养之功的赞誉第260-262页
 第二节 韩婴《诗》学的宗孟特点第262-289页
  一、对孟子《诗》学渊源地位的肯定第262-265页
  二、《外传》释义与孟子多合第265-273页
   (一) 诗义阐释多有承继第265-269页
   (二) 特定释义亦多采纳第269-273页
  三、对孟子“诗载王道”观的承传第273-278页
   (一) 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第273-275页
   (二) 韩婴:《关雎》为“王道之原”第275-278页
  四、“以意逆志,得孟子之一体”:“推诗人之意,作《内》《外》传”第278-286页
   (一) “逆”:对读《诗》者主体地位的强调第279-280页
   (二) “志”:对《诗》背后的王道仁义思想的推求第280-286页
  五、对孟子用《诗》方式的采纳第286-289页
 第三节 韩婴对《孟子》的思想承传第289-314页
  一、对王道观的承传第289-298页
   (一)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第290-292页
   (二) “省刑罚、薄税敛”,“仁政之大目也”第292-296页
   (三)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第296-298页
  二、对圣人观的承袭第298-305页
   (一) 尊崇圣字第298-299页
   (二) “古圣人”谱系的建构第299-303页
   (三) “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第303-305页
  三、对士人观的继承第305-314页
   (一) 士人人格的构建:“立天下之正位”第306-307页
   (二) 士人人格的坚守:“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第307-310页
   (三) 不同境遇下的抉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第310-314页
 第四节 韩诗学者对孟子的接受与承传第314-323页
  一、诗说对孟子的继承第315-318页
  二、著述与孟子的牵涉第318-320页
  三、对孟子士人观的践行第320-323页
第五章 孟子与毛诗第323-424页
 第一节 “毛诗诸序与孟子多合”第326-365页
  一、《毛诗序》简考第326-330页
   (一) 《诗序》的产生时间第327-328页
   (二) 孟子与《诗序》关系的初步梳理第328-330页
  二、“发乎情”:《诗大序》情志说与思孟学派性情思想的精神契合第330-340页
   (一) 《毛诗序》的“情”本因素第330-334页
   (二) “情”本思想溯源:思孟学派中“情”本思想的初现第334-336页
   (三) “情”本思想确立:《孟子》“情”本思想的集中彰显第336-340页
  三、“言王政之废兴”:《诗序》“诗载王道”观与孟子的异趣同旨第340-356页
   (一) 缘起:“声歌之学渐微”——《诗》、乐分离,《诗》的文本价值得以彰显第340-343页
   (二) 表现:“义理之说既胜”——孟子率先赋予《诗》之文本以王道政教意义第343-350页
   (三) 影响:“见盛衰之由”——《诗序》对《诗》的王道政教意义的多层解读第350-356页
  四、诸序“援据《孟子》”第356-365页
   (一) 原文采录第356-358页
   (二) 诗旨相合第358-359页
   (三) 言语化用第359-365页
 第二节 《毛诗诂训传》对孟子的吸纳第365-395页
  一、《毛诗诂训传》小考第365-372页
   (一) 《毛诗故训传》的作者与产生时间第365-367页
   (二) 河间献王的文化政策:《毛诗故训传》采纳孟子的学术背景第367-372页
  二、故:“最得圣贤之意”第372-378页
   (一) “故”字释义:“备详前典”第373-375页
   (二) “显明王之政教”的阐释意图与孟子的“迹熄诗亡”观第375-378页
  三、训:“解释经旨,贵于显明”第378-387页
   (一) “训”字释义:“道物之貌以告人”第378-380页
   (二) 《毛诗故训传》:“文简而义赡”第380-381页
   (三) 《孟子》:“解释经旨,贵于简明”第381-382页
   (四) 《毛诗故训传》与《孟子》的释义方法比较第382-387页
  四、传:“孟子之后,知其解者,莫如毛公”第387-395页
   (一) “传”字释义:“并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第387-388页
   (二) 对孟子《诗》学正传地位的肯定第388-391页
   (三) 对孟子王道思想主张的认同第391-395页
 第三节 郑玄《笺》、《谱》“专用孟子之法以治《诗》”第395-424页
  一、郑玄对孟子的推尊第395-398页
  二、“逆诗人之志”:《毛诗传笺》与孟子政教《诗》学的最终确立第398-418页
   (一) 诗义阐释对《孟子》的延续第398-408页
   (二) “以喻说诗”与“以意逆志”第408-414页
   (三) “以礼笺《诗》”对孟子《诗》学礼教意义的重新赋予第414-418页
  三、“论古人之世”:《毛诗谱》对孟子“迹熄诗亡”观的整体贯彻第418-424页
   (一) 《诗谱》断代与王道终始第418-422页
   (二) 《诗》之正变与王道兴衰第422-424页
结语 孟子与汉代《诗》学关系重估——从“祖荀”到“宗孟”第424-443页
 一、传统“祖荀”观——读《诗》“不知荀义,是数典而忘祖也”第424-428页
  (一) 汉宋“祖荀”说:“毛公亲事荀卿”第424-425页
  (二) 清儒“祖荀”说:“汉人之学为源于荀卿”第425-426页
  (三) 近人“祖荀”说:“荀子影响两汉《诗》学既深且巨”第426-428页
 二、汉代《诗》学中“宗孟”现象——“虽云枝叶扶疏,实亦波澜莫二”第428-442页
  (一) 从“诗”到“经”:汉《诗》的经学化基调赖孟子而定第429-434页
  (二) “政教”与“性情”:汉《诗》双重阐释路径由孟子而开第434-437页
  (三) “四始”设置与“迹熄诗亡”:四家诗的核心价值体系对孟子《诗》学观的全然贯彻第437-439页
  (四) “五行”与“性理”:思孟五行与汉代四家诗的思想渊源第439-440页
  (五) “杂花生树”:四家诗学者对孟子的多方蹈袭第440-442页
 三、“荀皮孟骨”——汉代《诗》学渊源的一个合理解说第442-443页
参考文献第443-457页
致谢第457-458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458-459页

论文共4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
下一篇:水浒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