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委托代理理论应用研究 | 第10-11页 |
1.2.2 代建制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论文结构及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5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与代建制 | 第17-29页 |
2.1 国内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 第17-21页 |
2.1.1 国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 第17-18页 |
2.1.2 国内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 第18-21页 |
2.2 代建制 | 第21-27页 |
2.2.1 代建制概念 | 第21-22页 |
2.2.2 代建制利益相关者 | 第22-23页 |
2.2.3 代建制的两种模式 | 第23-26页 |
2.2.4 代建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26页 |
2.2.5 代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39页 |
3.1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9页 |
3.2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问题 | 第29-30页 |
3.2.1 逆向选择 | 第29-30页 |
3.2.2 道德风险 | 第30页 |
3.3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 第30-31页 |
3.4 委托代理理论模型 | 第31-34页 |
3.4.1 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 | 第31-33页 |
3.4.2 委托代理理论动态模型 | 第33-34页 |
3.5 对称信息下最优合同 | 第34-36页 |
3.6 非对称信息下最优合同 | 第36-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代建制委托代理关系模型与代建制模式比较研究 | 第39-55页 |
4.1 政府与代建单位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39-40页 |
4.2 代建制委托代理关系模型假设条件 | 第40-42页 |
4.2.1 相关概念介绍 | 第40-42页 |
4.2.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2页 |
4.3 代建制委托代理关系模型 | 第42-48页 |
4.3.1 参数量化 | 第42-44页 |
4.3.2 函数方程的建立 | 第44-45页 |
4.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 第45-48页 |
4.4 代建制委托代理关系模型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4.1 不确定因素θ分析 | 第48页 |
4.4.2 监督成本C_P分析 | 第48-49页 |
4.4.3 系数β分析 | 第49-50页 |
4.5 两种代建制模式比较分析 | 第50-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企业型代建制模式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 第55-69页 |
5.1 企业型代建模式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55-56页 |
5.2 代建单位选择机制 | 第56-60页 |
5.2.1 建立代建资质制度 | 第56-58页 |
5.2.2 建立优秀代建单位名录和代建单位“黑名单” | 第58页 |
5.2.3 完善代建单位招标制度 | 第58-59页 |
5.2.4 代建单位选择机制 | 第59-60页 |
5.3 显性激励机制 | 第60-64页 |
5.3.1 代建费取费方案 | 第60-63页 |
5.3.2 代建合同模式选择 | 第63-64页 |
5.4 隐性激励机制 | 第64-66页 |
5.4.1 声誉模型 | 第64-66页 |
5.4.2 代建单位声誉机制 | 第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