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1.3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黑龙江省基本情况 | 第13-20页 |
2.1 概况 | 第13页 |
2.2 水文气象 | 第13-18页 |
2.2.1 江河水系 | 第13-14页 |
2.2.2 水文 | 第14-17页 |
2.2.3 气象 | 第17-18页 |
2.3 地形地貌和地质特征 | 第18页 |
2.4 山洪灾害 | 第18-20页 |
第3章 山洪灾害特征及防灾形势 | 第20-24页 |
3.1 山洪灾害防治现状 | 第20-21页 |
3.2 山洪灾害基本特点 | 第21页 |
3.3 山洪灾害成因 | 第21-22页 |
3.4 防灾形势 | 第22-24页 |
3.4.1 山洪灾害分布 | 第22页 |
3.4.2 山洪灾害防灾形势 | 第22-24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 | 第24-39页 |
4.1 降雨区划 | 第24-30页 |
4.1.1 基本资料 | 第24页 |
4.1.2 暴雨特性 | 第24-26页 |
4.1.3 洪水特性 | 第26-28页 |
4.1.4 黑龙江省降雨区划过程 | 第28-29页 |
4.1.5 降雨区划分析及检验 | 第29-30页 |
4.2 地形地质区划 | 第30-32页 |
4.2.1 坡度区划 | 第30页 |
4.2.2 岩性区划 | 第30页 |
4.2.3 地貌区划 | 第30-31页 |
4.2.4 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 第31-32页 |
4.3 经济社会区划 | 第32-35页 |
4.3.1 经济社会区划界定的范围 | 第32页 |
4.3.2 重要经济社会区划界定的标准及原则 | 第32-33页 |
4.3.3 经济社会区划 | 第33-35页 |
4.4 山洪灾害防治综合区划 | 第35-39页 |
4.4.1 非规划区 | 第36-37页 |
4.4.2 一般防治区 | 第37页 |
4.4.3 重点防治区 | 第37-39页 |
第5章 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分析 | 第39-62页 |
5.1 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系统分析 | 第39-43页 |
5.1.1 监测系统分析 | 第39-40页 |
5.1.2 通信系统分析 | 第40页 |
5.1.3 预报预警系统分析 | 第40-42页 |
5.1.4 决策支持系统分析 | 第42-43页 |
5.2 山洪灾害工程措施系统分析 | 第43-62页 |
5.2.1 山洪沟治理分析 | 第43-46页 |
5.2.2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分析 | 第46-49页 |
5.2.3 滑坡治理分析 | 第49-54页 |
5.2.4 山坡水土保持分析 | 第54-62页 |
第6章 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 | 第62-70页 |
6.1 防灾预案 | 第62-66页 |
6.1.1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制定的原则 | 第62页 |
6.1.2 山洪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 第62页 |
6.1.3 山洪灾害预报预警方案 | 第62-64页 |
6.1.4 避险方案和应急处置措施 | 第64-65页 |
6.1.5 抢险方案 | 第65页 |
6.1.6 防汛抢险物资筹备方案 | 第65页 |
6.1.7 灾民安置方案 | 第65-66页 |
6.2 救灾措施 | 第66-70页 |
6.2.1 灾害快速调查与评估 | 第66-67页 |
6.2.2 救灾措施 | 第67-70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3页 |
7.1 结论 | 第70页 |
7.2 建议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