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关于虚拟社区定义和特征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虚拟社区发展历程和视角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虚拟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2.1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2.1.1 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 第14页 |
2.1.2 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功能 | 第14-15页 |
2.1.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第15-16页 |
2.2 传播学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2.1 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性 | 第16-17页 |
2.2.2 借鉴传播学方法开展多种思想政治教育 | 第17-18页 |
2.2.3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 第18-19页 |
2.3 新时期下虚拟社区管理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2.3.1 和谐社会思想 | 第19-20页 |
2.3.2 虚拟社区舆情管理依据 | 第20-21页 |
3 虚拟社区概述及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联 | 第21-27页 |
3.1 虚拟社区概念和特点 | 第21-23页 |
3.1.1 虚拟社区概念 | 第21页 |
3.1.2 虚拟社区的特点 | 第21-23页 |
3.2 虚拟社区舆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必要性及其机制 | 第23-24页 |
3.2.1 进行虚拟社区舆情引导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3.2.2 虚拟社区舆情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机制 | 第24页 |
3.3 虚拟社区舆情的特点及控制难点 | 第24-27页 |
3.3.1 监管对象出现“群体极化”或“消极对抗”趋势 | 第24-25页 |
3.3.2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受到集中民意的冲击 | 第25-26页 |
3.3.3 网络“舆论导向”从精英走向大众化 | 第26-27页 |
4 虚拟社区的舆情引导及受众特性变化 | 第27-35页 |
4.1 虚拟社区舆情引导概述 | 第27-30页 |
4.1.1 虚拟社区舆情引导的实质 | 第27页 |
4.1.2 虚拟社区舆情引导功能的主要特点 | 第27-30页 |
4.1.3 虚拟社区舆情引导得到政府的重视 | 第30页 |
4.2 舆情引导系统要素的变化 | 第30-32页 |
4.2.1 舆情引导目标的变化 | 第30-31页 |
4.2.2 三方维度相互协调“传受”双方价值 | 第31-32页 |
4.2.3 三方维度协调的应对方法 | 第32页 |
4.3 虚拟社区受众的主要特性 | 第32-35页 |
4.3.1 自主性 | 第33页 |
4.3.2 交互性 | 第33页 |
4.3.3 虚拟性 | 第33-35页 |
5 发挥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 第35-41页 |
5.1 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5.1.1 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 第35-36页 |
5.1.2 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甚嚣尘上 | 第36页 |
5.1.3 网络淫秽色情、低俗之风屡禁不绝 | 第36-37页 |
5.2 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引导功能发挥 | 第37-38页 |
5.2.1 凝聚导向功能 | 第37页 |
5.2.2 内化功能 | 第37-38页 |
5.2.3 渗透及预防功能 | 第38页 |
5.3 多主体协助“虚拟社区”的舆情引导 | 第38-41页 |
5.3.1 通过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从正面引导舆论 | 第38-39页 |
5.3.2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规制虚拟社区舆情 | 第39页 |
5.3.3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加强虚拟社区用户的素质教育 | 第39-41页 |
6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