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论监督权及其行使的限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网络舆论监督权概述 | 第11-17页 |
一、舆论与舆论监督 | 第11-12页 |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 | 第12-13页 |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 | 第13-14页 |
四、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 | 第14-17页 |
(一) 网络舆论监督的即时快捷性 | 第14-15页 |
(二) 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 第15-16页 |
(三) 网络舆论监督的隐蔽性 | 第16页 |
(四) 网络舆论监督的多向互动性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网络舆论监督权的法理分析 | 第17-21页 |
一、人民主权理论 | 第17-18页 |
二、权力制约理论 | 第18-19页 |
三、言论自由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利弊分析 | 第21-26页 |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 第21-23页 |
(一) 保障公民权利,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 | 第21-22页 |
(二) 制约公共权力,网络反腐效果显著 | 第22-23页 |
(三)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正义 | 第23页 |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消极影响 | 第23-26页 |
(一) 网络舆论监督不实 | 第23-24页 |
(二) 网络舆论监督侵犯私权利 | 第24页 |
(三) 干预司法,影响司法独立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对网络舆论监督权行使的限制 | 第26-32页 |
一、名誉权对网络舆论监督权行使的限制 | 第26-28页 |
二、隐私权对网络舆论监督权行使的限制 | 第28-29页 |
三、司法权对网络舆论监督权行使的限制 | 第29-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