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4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33页 |
1.3 抗倒塌设计方法 | 第33-38页 |
1.3.1 概念设计 | 第34页 |
1.3.2 拉结强度设计 | 第34-35页 |
1.3.3 拆除构件设计 | 第35-37页 |
1.3.4 关键构件设计 | 第37-38页 |
1.4 倒塌判定准则 | 第38-39页 |
1.5 存在的问题 | 第39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2页 |
第2章 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倒塌性能试验研究 | 第42-66页 |
2.1 试验背景 | 第4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43-53页 |
2.2.1 模型设计 | 第43-46页 |
2.2.2 配筋设计 | 第46-48页 |
2.2.3 加载设计 | 第48-50页 |
2.2.4 测点布置 | 第50-53页 |
2.3 动力撤柱试验结果 | 第53-56页 |
2.3.1 结构位移 | 第53-54页 |
2.3.2 钢筋应变 | 第54-55页 |
2.3.3 混凝土应变 | 第55-56页 |
2.4 抗倒塌拟静力试验结果 | 第56-64页 |
2.4.1 荷载-位移关系 | 第56-58页 |
2.4.2 裂缝及破坏特征 | 第58-60页 |
2.4.3 异形柱水平位移 | 第60-61页 |
2.4.4 钢筋应变 | 第61-63页 |
2.4.5 混凝土应变 | 第63-6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3章 异形柱框架抗倒塌试验有限元验证与承载力分析 | 第66-90页 |
3.1 有限元模型 | 第66-73页 |
3.1.1 纤维模型 | 第66-68页 |
3.1.2 材料本构 | 第68-69页 |
3.1.3 试验验证 | 第69-73页 |
3.2 异形柱框架与矩形柱框架比较 | 第73-76页 |
3.3 试验框架抗倒塌承载力 | 第76-87页 |
3.3.1 抗倒塌机制 | 第77-79页 |
3.3.2 分析过程 | 第79-83页 |
3.3.3 结果比较 | 第83-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4章 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倒塌性能分析 | 第90-134页 |
4.1 分析对象 | 第90-91页 |
4.2 非线性动力分析 | 第91-109页 |
4.2.1 角柱A1失效工况 | 第92-95页 |
4.2.2 边柱B1失效工况 | 第95-99页 |
4.2.3 边柱A4失效工况 | 第99-102页 |
4.2.4 内柱B2失效工况 | 第102-106页 |
4.2.5 内柱B4失效工况 | 第106-109页 |
4.3 非线性静力分析 | 第109-119页 |
4.3.1 角柱A1失效工况 | 第111-112页 |
4.3.2 边柱B1失效工况 | 第112-114页 |
4.3.3 边柱A4失效工况 | 第114-115页 |
4.3.4 内柱B2失效工况 | 第115-117页 |
4.3.5 内柱B4失效工况 | 第117-119页 |
4.4 动力放大系数 | 第119-133页 |
4.4.1 角柱A1失效工况 | 第120-122页 |
4.4.2 边柱B1失效工况 | 第122-123页 |
4.4.3 边柱A4失效工况 | 第123-125页 |
4.4.4 内柱B2失效工况 | 第125-126页 |
4.4.5 内柱B4失效工况 | 第126-13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5章 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倒塌鲁棒性分析 | 第134-150页 |
5.1 结构鲁棒性 | 第134页 |
5.2 结构鲁棒性评价指标 | 第134-137页 |
5.3 异形柱框架结构鲁棒性评定 | 第137-1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7-1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2页 |
6.1 结论 | 第150-151页 |
6.2 展望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