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高氟地下水现状 | 第14-18页 |
1.2.1 氟的基本性质与毒性 | 第14-15页 |
1.2.2 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原因 | 第15-16页 |
1.2.3 国内外地方性氟中毒分布特征 | 第16-18页 |
1.3 常用高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混凝沉淀法 | 第18-19页 |
1.3.2 吸附法 | 第19-20页 |
1.3.3 膜分离法 | 第20页 |
1.3.4 离子交换法 | 第20-21页 |
1.4 氟离子吸附法去除机理 | 第21-23页 |
1.4.1 范德瓦耳斯力 | 第21页 |
1.4.2 离子交换 | 第21-22页 |
1.4.3 氢键 | 第22页 |
1.4.4 配位交换 | 第22页 |
1.4.5 吸附剂表面化学修饰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内容 | 第23-26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3-24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4页 |
第二章 Fe-Al-Mn三金属纳米复合氧化物对水中氟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34-56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2.2.1 主要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2.2 纳米FAM复合吸附剂的制备 | 第36页 |
2.2.3 样品表征 | 第36-37页 |
2.2.4 吸附实验 | 第37-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2.3.1 纳米FAM复合吸附剂的表征 | 第39-42页 |
2.3.2 温度处理和pH值对氟离子吸附性能影响 | 第42-43页 |
2.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3-45页 |
2.3.4 等温吸附的研究 | 第45-47页 |
2.3.5 吸附过程的热动力学计算 | 第47-49页 |
2.3.6 吸附机理的研究 | 第49页 |
2.3.7 共存离子影响研究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第三章 宽pH适应范围的微纳分级结构花状MgO/MgCO_3复合物除氟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56-82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3.2.1 主要化学试剂及规格 | 第57页 |
3.2.2 吸附材料的制备 | 第57-58页 |
3.2.3 样品表征 | 第58页 |
3.2.4 吸附实验 | 第58-5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6页 |
3.3.1 材料的表征 | 第60-63页 |
3.3.2 煅烧温度和pH值对氟离子吸附性能影响 | 第63-64页 |
3.3.3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 第64-67页 |
3.3.4 等温吸附研究 | 第67-71页 |
3.3.5 共存离子影响及再生研究 | 第71-73页 |
3.3.6 氟离子吸附机理 | 第73-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第四章 CeCO_3OH纳米球吸附剂对地下水中氟离子吸附去除及机理研究 | 第82-106页 |
4.1 引言 | 第82-8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3-85页 |
4.2.1 主要化学试剂及规格 | 第83-84页 |
4.2.2 CeCO_3OH纳米球制备 | 第84页 |
4.2.3 样品表征 | 第84页 |
4.2.4 吸附实验 | 第84-8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5-101页 |
4.3.1 CeCO_3OH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86-89页 |
4.3.2 氟离子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89-91页 |
4.3.3 等温吸附研究 | 第91-93页 |
4.3.4 pH影响与共存离子影响研究 | 第93-95页 |
4.3.5 氟离子吸附机理 | 第95-99页 |
4.3.6 吸附过程的热动力学计算 | 第99-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6-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页 |